科室: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楊濤

       外傷性癲癇是顱腦損傷的一種嚴重併發症,可發生於傷後的任何時間。根據癲癇發病潛伏期(傷後至第一次發作的時間)分為即刻發作、早發性癲癇和晚發性癲癇三種。
  顱腦手術後引起的癲癇也可屬於外傷性癲癇的範疇。
  1、外傷後即刻癲癇發作
  即刻癲癇發作,較少見,常發生於顱腦外傷後數秒鐘或數小時以內,其原因是由於腦組織原來的驚厥閾值較低,加上外傷時直接的機械刺激而引起發作,屬於一種非特異性反應。
  2、早發性外傷後癲癇
  發生於腦創傷後2周(有人認為1周)以內,成人多見,發生率為20%;嬰兒的發生率更高,有圍產期腦損傷者尤易發生。外傷後24小時以內發生的癲癇約佔早發性癲癇的50%。有人認為,在外傷後1小時出現的癲癇發作佔1/3,在24小時內出現發作者佔1/3,1~14天出現發作者佔其餘的1/3。
  早發性外傷後癲癇的發生機制可能由於腦細胞的生化改變,如一過性的乙醯膽鹼釋放增多;或由於抑制功能障礙,導致神經細胞興奮性過強。病理可見腦水腫、顱內出血、腦挫裂傷、腦細胞壞死。
  小兒常見於顱骨骨折,有報道可達24%。與成人相比,兒童的外傷後早發性癲癇有兩個特點:一是很輕微的腦損傷也可以誘發癲癇發作;二是容易發生癲癇持續狀態,其發生率可高達22%,比成人高一倍,多發生於外傷後1小時以內。

  癲癇發作一般為全身性的,但也可見一側性或區域性性發作。
  3、晚發性外傷後癲癇
  是指症狀的發生在外傷後2周(有人認為1周)以後的癲癇。外傷後晚發癲癇的發病時間可變化在傷後數月至數年之間,絕大多數為傷後6個月至3年之間,其中57%發生於一年以內。有晚發性癲癇的小兒大多數在外傷的當時並沒有明顯的功能異常。
  病理學和電生理檢查提示,癲癇發作與腦損傷部位的神經細胞壞死,變性,神經膠質細胞吞噬現象以及膠質細胞增生和腦一腦膜瘢痕形成有關。
  外傷引起的挫傷和皮層撕裂可使紅細胞外滲,隨著溶血和血紅蛋白在神經纖維網路的沉積,鐵離子從血紅蛋白裡遊離出來,形成典型的含鐵血紅素(hemosiderin),在MRI中顯示高密度區,這是人類外傷性癲癇的永久性組織學特徵。
  癲癇灶實際上是位於瘢痕組織周圍的大體上看來是正常的腦組織。因為瘢痕組織本身並不產生異常電發放,而瘢痕周圍腦組織內的神經元是真正產生癇樣放電的部位。
  導致小兒出現晚發性外傷性癲癇的因素有外傷時有硬膜下血腫、顱腦血腫、顱骨凹陷性骨折、腦挫裂傷、腦水腫、顱內感染或曾經發生過早發性外傷性癲癇。
  有人報道,外傷後有早發性癲癇者,其晚發癲癇的發生率為25%~30%,而外傷後沒有早發癲癇者,晚發癲癇的發生率則僅為3%。但也有人認為,小兒的早發性與晚發性外傷性癲癇之間並無相關。

  腦損傷的部位是否與晚發性外傷癲癇的發生有關尚未確定,但多數作者認為,頂葉,顳葉前部和內側面的外傷似易於發生晚發性外傷性癲癇。
  癲癇的臨床發作形式各例均不同,可能為全身性發作,區域性性發作或區域性性發作伴繼發性泛化,區域性性發作可能有運動性或感覺性先兆。外傷性癲癇一般不表現為失神發作。
  4、手術後癲癇
  手術後癲癇的發生率與原發病因、性質、病變部位、手術途徑及手術創傷的範圍等因素有關。不同病種術後癲癇的發生率由高至低依次為:腦膿腫(45%~72%),腦膜瘤(17%~29%),腦膠質瘤(19%~36%),幕上動脈瘤(14%~7%)。腦組織創傷範圍較大的手術易發生手術後癲癇;創傷範圍較小的手術(如腦室穿刺引流術)術後癲癇發生率低。
  腦的任何部位損傷均可致癇,但大腦凸面或矢狀竇旁的腫瘤或其他病變,術後較易發生癲癇,因該部位與大腦中央前後回的皮質區最為接近,此區興奮閾值較低。
  此外,癲癇病史和家族史也與術後癲癇的發生率有關。術前有癲癇發作和癲癇家族史者,術後癲癇的發生率高,說明個體原有的致癇特性和遺傳因素起重要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