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口腔綜合科 主治醫師 葉暢暢

  孕期比平時更易患口腔疾病,其實孕婦罹患口腔疾病與正常人疾病基本無異。

  懷孕會引起生理上的一連串的變化,口腔部分也會因為內分泌及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而使孕婦容易患許多口腔及牙齦的病變。

  妊娠性牙齦炎

  孕婦特有的口腔疾病僅為妊娠性牙齦炎,懷孕本身並不會引起牙齦炎。只是因為懷孕期間孕期黃體酮和雌激素水平改變,荷爾蒙作用在牙齦的微血管上,使牙齦微血管擴張、扭曲及迴圈滯留,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炎性細胞滲出,使得牙齦充血腫脹,牙齦對機械刺激較為敏感,觸之易出血。

  性激素的增加,還會破壞牙齦肥大細胞,放出組織胺及溶蛋白酶等,都會牙齦對外來刺激的反應更激烈。因此一些輕微刺激的存在(如只有少數的牙菌斑)在未懷孕前都不會引起不適的症狀,但是懷孕後會出現嚴重牙齦發炎、腫脹現象。通常類懷孕末期第二到第三個月時,牙齦炎開始加重,在懷孕第八個月前,變得更加嚴重。

  嚴重者,甚至會形成懷孕期牙齦瘤(深紅色、無痛,是一種牙齦嚴重充血腫大的現象),容易流血,但在懷孕末期就會慢慢消失;除非是因為潰瘍或咀嚼障礙,才建議切除。

  牙周病會影響胎兒健康

  牙周病主要是由厭氧菌感染所引起,細菌本身及其他代謝產物,在牙齦發炎時會釋放出來一些炎性因子,可能導致孕婦血糖代謝不良,甚至早產;此外,孕婦因牙痛而進食不易,會導致營養不均衡,也會間接影響胎兒的健康。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牙周疾病可能會導致早產和低體重出生兒。1996年美國牙周病學會研究報告也發表:懷孕婦女患有嚴重牙周病者發生流產、早產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為一般口腔健康良好孕婦的七倍。所以懷孕媽媽們可千萬不要輕忽。

  另一項研究顯示,牙齦疾病會增加孕婦患先兆子癇(一種表現出高血壓、水分滯留和蛋白尿的妊娠期併發症)的風險。

  因此,懷孕前,及早將此類牙齒斑、牙結石等區域性刺激因素去除是迫切需要的。

  由於部分患者諱疾忌醫,最終導致分娩後失牙情況較多。部分嚴重的牙周炎孕婦導致分娩早產與低出生體重兒風險增大,對早產兒及其家庭造成沉重負擔。

  智齒冠周炎

  冠周炎好發於20―35歲成人,多數孕婦正值此好發年齡。

  由於人類的進化及從小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現代人類下頜骨的發育還較古代人類下頜骨小,以致於人類最後萌出的第三大臼齒(智齒),常“無地自容”而導致“水平埋沒”長不出來,或“傾斜部分萌出”。因牙齒無法完全長出,部分還覆蓋在牙肉之下,這時牙冠與這塊牙肉之間便有空隙,而這空隙便形同一隻“垃圾袋”,滯留食物殘渣及滋長細菌。時間一久,這塊牙肉(牙齦瓣)便會有急性、慢性等發炎現象,有時,更會有脹液形成。這時牙肉腫脹,上面牙齒咬到這塊肉,越咬越腫,越腫越容易咬到,發炎越厲害。如此周而復始,愈演愈烈,發炎便會向後擴散到耳部、喉部及口底,更為嚴重的是,病人常會有全身毒性併發病,如發燒如全身倦怠等。此外,病人不能咬合,且有口臭味。這種痛苦加諸於病人,尤其是生理、心理急劇變化的孕婦,常常會令人無法忍受。更不幸的是,這種牙齒萌作出作怪的時間,最常發生在20-35歲之間,因此在我們論斷中,孕婦患有口腔疾病的病例,不勝列舉。

  嚴格說起來,為防範牙冠周圍炎困擾孕婦,婦女應該在準備懷孕之前,即作口腔檢查,及時將有問題的智齒拔除,因為在懷孕初期及末期不適於口腔手術,就算是在懷孕三到六個月的較安全期,要孕婦隨可能費時數十分鐘的智齒拔除過程,也是一件大苦事。

  牙齒的搖動度可能增加。

  急性牙根炎,有些較厲害的蛀牙,如果牙髓神經已經壞死,反而不會痛,病人一無知覺,但漫漫十月懷胎,便可能爆發急性尖牙周炎,根尖牙槽炎、根尖牙槽腫脹等急性症狀,也會有無法忍受的腫痛。因此,但凡無髓牙、殘根或以前已作根管治療而明顯地有根尖病灶的牙齒,都應該及早求診,及早治療或拔牙、補綴,以避免懷孕期間疼痛。

  蛀牙機率大增

  最常見的孕期口腔問題是蛀牙。孕期唾液分泌的增加使口腔內呈酸性、飲食習慣的改變和飲食不規律,忽略個人口腔衛生等都是生成蛀牙的原因。

  一般婦女會有“懷孕時一定會壞牙”的錯誤觀念,而任由牙齒蛀蟲,實在非常不幸。其實,懷孕不一定會壞牙,而是因為懷孕時,孕婦生理及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常會疏忽,全身倦怠,並且常有激烈嘔吐的現象,一刷牙就會嘔吐,因此很容易停止或荒廢刷牙。胃酸滯留口中,或常喜歡吃酸性食物,致使唾液PH值改變,也是造成孕婦容易蛀牙的原因。

  牙齒容易遭腐蝕

  在孕早期,有些孕婦嘔吐、返酸較嚴重的,導致口腔唾液PH值降低,引起牙齒的腐蝕現象(常發生在牙齒的舌側)。妊娠期生理上的改變,再加上食物的磨損,容易形成牙本質敏感症,在食用甜性、酸性食物,刺激感會更為嚴重。

  阻生牙引發急性腫瘍

  比較常見的孕期口腔問題是阻生牙引發急性腫瘍,這一般是因為懷孕前有阻生牙未拔除,再加上牙菌斑堆積,而導致阻生牙四周牙肉發炎腫脹。

  在懷孕第一個三月期因胎兒發育易受藥物影響而導致畸形兒,這段時間儘量不要使用藥物。一般的口腔手術,手術前後都須服用治療藥劑,如果是時間長並刺激的口腔手術,易致流產。

  在懷孕末期,接近監盆前,時間長的手術,亦會有早產的病例報告。雖然目前研究報告指出,手術及麻醉本身對胎兒並無傷害,早產或流產純系病人緊張情緒所致,但是,學者還是主張,孕婦如有無法忍受的,持續的牙痛,還是應該及時拔牙或手術。目前,人們觀念保守,在懷孕時,即使痛得幾天睡不著覺,還是有所顧忌,不願接受治療,像這種病例,我們經常都是愛莫能助,眼看著忍痛到生產以後。

  因此,孕婦在懷孕的四到六個月最適宜做拔牙手術,但經常因為孕婦本身的疏忽的折磨,造成準媽媽們的苦不堪言,更可能因而影響“胎教”。

  因此,呼籲所有的準媽媽們,要及時作口腔檢查,如果發現有問題要及早治療處理。更希望您在準備懷孕之前,即作口腔檢查,務必在懷孕前“除舊迎新”,準備好一口“好牙”,媽媽地在幸福安詳的呵護期待下,迎接您可愛的寶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