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治療師 楊莎

  脊髓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椎體退化及相鄰軟組織(如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刺、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或鈣化、椎管狹窄等)的退變造成了對脊髓的直接壓迫,加上劇烈的運動或長期的不良姿勢等動態因素的影響,導致脊髓受壓或脊髓缺血,繼而出現脊髓的功能障礙,臨床表現如四肢麻木無力、活動不靈、走路時有踩棉花的感覺等。

  本型頸椎病雖較為少見,但症狀嚴重,且多以隱性侵襲的形式發展,易誤診為其他疾患而延誤治療時機,因此其在諸型頸椎病中處於重要地位。

  病因

  引起脊髓型頸椎病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外傷

  頸椎位於頭顱和胸椎之間,是人體脊柱活動範圍最大的部位,受傷的機會也較多,青少年時頸部外傷是導致中年後發病的重要因素。

  2、頸部的慢性勞損

  長期低頭工作或姿勢不良,引起頸部的肌肉、韌帶與關節的勞損,患椎骨關節增生炎性退變,頸椎生理曲度後凸,頸椎失穩、錯縫,與相應患椎後方骨贅突入椎管內,均可導致脊髓受壓發病。

  3、頸椎退行性變

  年老體弱,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可引起頸部韌帶鈣化。頸椎間盤、椎體、椎間小關節等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若頸椎間盤突出物突向椎體後方,則壓迫脊髓,造成脊髓型頸椎病。

  4、椎管狹窄

  由於頸椎間盤退變,纖維環向椎管內膨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突向椎管內,導致椎管狹窄。同時,椎間隙發生變窄時,黃韌帶鬆弛、頸椎骨關節錯位、失穩,可發生代償性韌帶增厚及骨質增生,加重頸椎狹窄的發生。

  5、髓內血迴圈受阻

  脊髓型頸椎病在病理變化中,如果引起的椎管狹窄改變到一定程度時,脊髓可受到壓迫性損害,壓迫應力耐受較弱的髓中心部灰質及側索等部位,使髓內血循受阻,受壓部位發生血管擴張,甚至斷裂。區域性病變組織因血瘀氣滯,組織血氧供應減少,可出現神經細胞萎縮壞死,空胞變性及出血等。

  6、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

  頸椎椎管狹窄而導致的脊髓型頸椎病,在不明確診斷之前,若頸椎伸屈過度時,可引起其繼發性的病理變化。

  分型

  1、脊髓單側受壓

  當脊髓單側受壓時,可以出現典型或非典型的Brown_Sequard綜合徵。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同側肢體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並出現病理反射;重者可以引出髕痙攣或踝痙攣。另外還有觸覺及深感覺的障礙。對側以感覺障礙為主,即有溫度覺及痛覺障礙。而障礙的分佈與病變水平不相符合。由於對側的運動束及本體感覺束尚屬正常,所以,該側的運動機能正常。

  2、脊髓雙側受壓

  早期的症狀以感覺障礙為主或以運動障礙為主;晚期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活動不利,步行不穩,臥床不起,呼吸困難,四肢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陽性。病人有胸、腰部束帶感,感覺改變平面與病變水平往往不相符合。有時左右兩側感覺障礙的平面與程度不相符合。有的感覺障礙平面呈多節段性分佈。嚴重的病例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

  3、脊髓與神經根混合型

  除脊髓束受累的症狀和體徵以外,尚有頸神經根的症狀,如肩、頸痛,上肢麻木或跳痛,肌肉萎縮,肱二頭肌或肱三頭肌反射減弱,手指感覺減退。

  4、交感神經脊髓混合型

  有脊髓束症狀,同時有交感神經受刺激的症狀。

  5、椎動脈脊髓混合型

  有脊髓束症狀合併有椎動脈受刺激的症狀。

  臨床表現

  一般來說,臨床表現為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顫抖,行走困難,繼而雙側上肢發麻,握力減弱,容易失落物品。上述症狀加重時,可有便祕、排尿困難與尿瀦留或尿失禁症狀,或臥床不起,也可併發頭昏、眼花、吞嚥困難,面部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症狀

  1、錐體束徵

  為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特點其產生機制是由於致壓物對錐體束(皮質脊髓束)的直接壓迫或區域性血供減少所致臨床上多先從下肢無力雙腿發緊(如縛綁腿)及抬步沉重感等開始漸而出現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離地步態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狀。檢查時可發現反射亢進、踝陣攣、髕陣攣及肌肉萎縮等典型的錐體束症狀腹壁反射及提睪反射大多減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墜落(表示錐體束深部已受累)最後呈現為痙攣性癱瘓。錐體束在髓內的排列順序從內及外依序為頸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經纖維,視其受累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中央型(上肢型)、周圍型(下肢型)、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三種類型。

  2、肢體麻木

  主要是由於脊髓丘腦束同時受累所致該束纖維排列順序與前者相似自內向外為頸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經纖維。因此其出現症狀的部位及分型與前者相一致。在脊髓丘腦束內的痛、溫覺纖維與觸覺纖維分佈不同因而受壓迫的程度亦有所差異,即痛、溫覺障礙明顯,而觸覺可能完全正常。

  3、反射障礙

  (1)生理反射異常視病變波及脊髓的節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現相應的改變包括上肢的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和橈骨骨膜反射以及下肢的膝跳反射和跟腱反射多為亢進或活躍此外,腹壁反射提睪反射和肛門反射可減弱或消失。

  (2)出現病理反射以Hoffmann徵及掌頦反射出現的陽性率為最高;病程後期,踝陣攣、髕陣攣及Babinski徵等均可出現。

  4、自主神經症狀

  臨床上並非少見可涉及全身各系統,其中以胃腸道心血管及泌尿系統為多見且許多患者是在減壓術後症狀獲得改善時,才追憶可能繫頸椎病所致可見術前如不詳細詢問常常難以發現。

  5、排便、排尿功能障礙

  多在後期出現起初以尿急,膀胱排空不良,尿頻及便祕為多見,漸而引起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

  檢查

       1、X線平片及動力性側位片

  2、MRI技術

  MRI影象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圍組織的縱向剖面解剖圖,可使區域性的病變一目瞭然,所以每個病例均應爭取選用,這不僅對頸椎病的診斷,分型至關重要,且為手術的決定,手術部位的判定及術式的選擇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3、其他

  包括CT檢查,脊髓造影等對本型的診斷均有作用,可酌情選擇。

  診斷臨床

  上應結合主訴、症狀、體徵及頸椎X線片等進行分析,以作出早期診斷。

  鑑別診斷

  脊髓型頸椎病有部分病人的症狀容易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科或內科疾病相混淆。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仍為本型的基本療法尤其是在早期的中央型(上肢型)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患者約近半數病例可獲得較明顯的療效,但在進行中應密切觀察病情,切忌任何粗暴的操作及手法,一旦病情加劇應及早施術以防引起脊髓變性。

  2、手術療法

  ①急性進行性頸脊髓受壓症狀明顯,經臨床檢查或其他特種檢查(MRICT檢查等)者;

  ②病程較長,症狀持續加重而又診斷明確者;

  ③脊髓受壓症狀雖為中度或輕度,但經非手術療法治療1~2個療程以上無改善而又影響工作者都應儘快手術。

  預後

  因椎間盤突出或脫出所致者預後較佳。痊癒後如能注意防護則少有復發者。椎管矢狀徑明顯狹大骨刺或後縱韌帶鈣化者預後較差,病程超過1年且病情嚴重者尤其是脊髓已有變性者預後最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