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任醫師 許立新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55-72歲,平均55.7歲,均有發育性頸椎管狹窄和黃韌帶肥厚皺褶骨化合並多節段或單節段前方致壓物和節段性不穩。其中11例為發育性椎管狹窄,5例為退變性椎管狹窄,主要為黃韌帶肥厚皺褶和骨化。其中6例有頸椎節段性不穩。頸部乏力不適感14例,四肢麻木15例,下肢踩棉花感10例,胸腹束帶感8例,面板痛溫覺下降12例,四肢鍵反射減弱4例,活躍6例。

  1.2影像學特點

  標準側位頸椎X線片上對椎管矢狀經測量pavlov指數<0.75的12例;過伸過屈位X線片示椎間鬆動或不穩6例;所有病例X線片皆有椎間隙變窄,椎體後緣骨贅突出,MR特徵性改變為脊髓呈小對稱串珠狀改變,脊髓前後受壓。

  1.3治療過程及手術方法

  1.3.1手術方法:

手術在全麻氣管插管下進行,先取俯臥位行後路手術,取頸後正中縱切口,切開面板皮下組織,分離兩側椎旁肌,顯露兩側椎板,(範圍超過病變節段的上、下各1個椎板),切除部分棘突,於椎板與側塊連線部用微型動力磨鑽(氣動或電動鑽)或尖嘴咬骨鉗在一側椎板開槽。骨槽呈縱行,位於小關節突內緣,其槽截而呈"V”形,保留內層板(全椎板切除時完全離斷),切斷開門節段上、下位椎板間及開門節段椎板下黃切帶,將椎板揭向絞鏈側,並用10號線經棘突預備孔縫於絞鏈側椎旁肌肌膜上,至此椎管己擴大成形,開門間隙為1-1.5Cm。全椎板切除時採用揭蓋技術完全去除椎板。

若頸2棘突、椎板附著的肌肉已剝離,行頸2棘突打孔,固定椎旁肌,保留頸椎後側肌張力,預防頸椎反屈。留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後路手術結束後,將患者置仰臥位,取右側胸鎖乳突肌前緣橫切口,按頸前路常規暴露出椎體前方,向兩側分離椎前筋膜,椎間隙插入長針頭C型臂X線機透視定位。切開病變椎體的前緣韌帶並推向兩側。在欲切椎體的相鄰兩椎體中部旋入椎間撐開器之螺釘,並撐開椎間隙。切開兩間隙或二間隙之纖維環,利用刮匙。

  部分取除病變之髓核,用咬骨鉗縱向咬除椎體中部,使其成為寬14-16mm的長條型,骨槽,利用刮匙徹底去除脊膜前方壓迫物,包括薄層皮質骨、骨化的後縱切帶及間隙處後突的骨贅及變性的椎間盤組織,達到脊髓充分減壓。在骼嵴處取與骨槽長度長1-2mm的骨條,厚度修成14-16mm植入減壓骨槽中。鬆開並取除撐開器及螺釘。檢查,骨塊位置良好後選擇適當大小的鎖定鈦板預彎後置入椎前,依次在切除之椎體的上下椎體近1/3處依次行鑽孔、攻絲、上釘。

  固定,再將中空螺釘內旋入鎖定螺釘。沖洗術野,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後逐層關閉切口,留置引流條。

  術後處理術後去枕平臥,側臥時加枕頭,給予脫水劑、激素、止血藥物及抗生素,48-72h拔除引流,拆線後帶頸圍下地活動。術後頸圍固定3月。3個月後在頸圍保護下鍛鍊項背肌。

  2、結果

  手術療效採用日本整形外科學會(JoA)標準。17分包括上下肢運動功能各4分,上下肢及軀體感覺功能各2分,膀胱功能3分。手術後改善率的計算公式為:14例患者術後第2天即訴雙手上肢麻痛感及胸腹束帶感明顯好轉,全部病例獲得隨訪,平均隨訪15.6個月。16例患者術後3,6與24個月,術後頸部軸性症狀明星減輕,14例病人恢復勞動和工作能力。隨訪中無鋼板鬆動,植骨塊脫出等併發症。術後3個月均達到骨性融合,頸椎曲度良好。

  3、討論

  鉗夾型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主要有以下3個要點:出現典型的脊髓受壓症狀,即四肢肌力下降,感覺障礙,肌張力增高,且呈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X線示椎管矢狀徑絕對值<11mm。

  Pavlov指數<0.75,MRI顯示尤其是T2加權像可見脊髓受鉗夾,呈不對稱性串珠狀改變。

  3.1鉗夾型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

  鉗夾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脊髓前後方均存在壓迫的病例狀態,通過過屈過伸X線片及MRI發現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為頸椎退變造成的黃韌帶鬆弛、皺褶及肥厚突入椎管內,向前方壓迫脊髓與椎體後緣骨贅對脊髓產生鉗夾作用;為原先就有發育性頸椎管狄窄,再加上頸椎間盤突出從前方壓迫頸髓造成的鉗夾;頸椎不穩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由於上下椎體的滑移可造成來自上位椎板從後力一對頸髓的壓迫。除了由於突出的椎間盤和椎體後緣形成的骨贅壓迫造成外,退變突出的頸椎間盤產生的炎症反應同樣起作用。

  ①脊髓營養血管受壓,也可引起微迴圈障礙導致脊髓損。

  ②脊髓後方受壓,表現為脊髓丘腦束和側束傳導阻滯的症狀,常見的為感覺障礙,肌張力增高。脊髓前方損害,表現為脊髓前角和椎體束受損的症狀。

  3.2手術方法的選擇

  一旦確診為鉗夾型脊髓型頸椎病按傳統治療模式,先後路擴大椎管,如效果不佳,3-6個月後再行頸前路手術。二次手術前,頸脊髓仍然處於受壓狀態,脊髓實質部分有變性、壞死可能。首先行頸後路椎管擴大成形術,脊髓後移有限,雖然相對緩解前側壓迫,但仍有可能未徹底解除脊髓前側壓迫。一期前後路聯合手術具有減壓徹底,能重建頸椎穩定性,免除二次手術痛苦,節省經濟費用等優點。

  頸後路減壓,使脊髓有向後漂浮的空間,解除了脊髓後方的壓迫。同時後路的多節段的單開門還可-預防由於頸椎前路節段融合造成的相鄰頸椎退變引起的脊髓繼發的壓迫。頸椎前路減壓,直接切除對脊髓壓迫的纖維性和骨性致壓物,減壓後脊髓血供可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時行椎間植骨,融合、帶鎖鋼板內固定,可較好維持椎體、椎間隙高度、頸椎生理曲度,使得頸椎穩定性加強,植骨,融合率高,一期前後路頸椎減壓手術創傷較單純的前路或後路頸椎減壓手術大,風險較大。

  在行一期前後路頸椎減壓手術時應注意:術中應先行後路減壓,給脊髓有向後的緩衝空間,之後行前路手術時則可減少對頸髓的創傷;術中在更換體位時,應小心抬放以防止因此造成的頸髓的損傷,同時應注意患者的麻醉及給氧情況,隨時防止意外發生;術後應時密切觀察患者傷口血腫及呼吸道情況,並床旁準備氣管切開包;此手術風險較大,併發症多,因此手術醫師應熟練掌握頸椎前後路手術的技巧,術中應沉著、細心,操作靈巧,最大程度地減少手術所帶來的副損傷。

  3.3本術式的優缺點

相對於單純前路或後路分次進行前後路手術,此術式具有以下優點。

(1)前後路手術同期進行,減壓徹底充分,效果明顯。

(2)減壓內固定同期進行,重建頸椎穩定性,減少了病人的痛苦,病人易於接受,大大縮短了治療期,利於早期下地,旱期功能鍛鍊,有助於脊髓功能恢復,為脊髓損傷的康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3)縮短了住院時間且大大節省了住院費用,避免了患者兩次住院,兩次手術。缺點是一次手術創傷較大,麻醉時間及滯留手術室時間較長,對病人的耐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症。

  前後路一期聯合手術既可通過後路擴大頸椎管容積對頸脊髓間接減壓,又從前路直接切除對脊髓壓迫的纖維性和骨性致壓物,從而取得頸髓功能改善的良好臨床療效。因此筆者認為一期前後路頸椎減壓形術治療鉗夾型脊髓型頸椎病是一種有效可行的手術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