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主治醫師 郭發強

  良性壓縮性骨折
  良性壓縮性骨折椎體的訊號改變隨骨折時間不同而有所變化。以骨質疏鬆症性壓縮性骨折為例,急性期在T1WI上的典型表現為:壓縮椎體終板骨折處附近有局灶性低訊號影存在,其大小在最初2~4個月間無明顯變化,對側部分訊號正常;T2WI上表現為壓縮椎體的訊號與鄰近正常椎體基本相同,終板下方可見線狀低訊號影,這是由於骨折線或骨小樑相互嵌插所致,增強掃描可見壓縮椎體部分或全部與鄰近正常椎體訊號相同;壓脂(短時間反轉恢復或T2WI壓脂)序列上終板骨折附近有局灶性線狀或三角形高訊號影,也稱液體徵,這是急性或亞急性骨質疏鬆症性壓縮性骨折的一個特徵,而惡性壓縮性骨折中很少見。
  壓縮椎體有一個形態改變對良性壓縮骨折的診斷特異性很高,就是椎體後上角向後移位突向椎管,基本可達到100%,但較少見。椎體骨質疏鬆症性壓縮骨折通常沒有椎弓根受累的徵象,也沒有硬膜外腫塊形成。慢性期壓縮椎體訊號在T1WI及T2WI影象上多為正常,有時可見侷限性低訊號,但其餘部分訊號均正常。增強掃描可見輕度不均勻的強化。
  此外,骨質疏鬆症性壓縮骨折在平片上有時可見壓縮椎體內有裂隙狀真空徵象,這是由於終板下方骨質有缺血性壞死所致,這個徵象可提示良性病變,而在MRI上的表現為:T1WI上為低訊號;T2WI上訊號則隨患者平臥時間不同而不同,患者平臥後立即行T2WI掃描時表現為低訊號,延遲掃描則有高訊號影存在,這種訊號變化可能為患者平臥後,液體緩慢流入而使訊號變化所致。

  多個椎體壓縮性骨折並不能提示良性或惡性病變。同一患者中同時存在良性及惡性壓縮性骨折的情況並不少見。因此,在觀察多發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時應對每個椎體逐個地分析其形態學及病變訊號改變的特徵。逐一地進行診斷及鑑別診斷。
  MRI的成像序列
  雖然普通的成像序列(T1WI及T2WI快速自旋迴波)一般能鑑別椎體良、惡性壓縮骨折,但T2WI(不壓脂)序列在鑑別椎體急性外傷與轉移瘤所致的壓縮骨折時的作用卻很有限。而壓脂(短時間反轉恢復及T2WI壓脂)序列能夠增強正常骨髓與病變組織的訊號對比,更有助於顯示病變組織。因此,上述成像序列一般作為常規使用。目前,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成像技術如動態增強掃描及彌散加權用於椎體良、惡性壓縮骨折的鑑別。但由於臨床應用不多,其有效性尚待進一步驗證,此外,這些新技術對MRI的硬體要求較高,短期內推廣難度較大。
  MRI檢查的優點及不足
  由於MRI對壓縮椎體內的訊號變化非常敏感,加上它具有多軸位成像功能及很高的軟組織解析度,因此它不僅能很好地顯示壓縮椎體的形態學及訊號改變,還能很好地顯示周圍軟組織的病變。所以MRI對大多數椎體良、惡性壓縮骨折病例都能做確的診斷及鑑別診斷。
  然而,MRI對有些疾病所致的椎體壓縮骨折的診斷作用有限,如多發性骨髓瘤,它所致的椎體壓縮性骨折在臨床上並不少見,而且多數病例呈現明顯的惡性病變程序,但其中多數病例在MRI上的表現與良性的骨質疏鬆性壓縮骨折相同,只有少數患者呈惡性壓縮性骨折的表現。因此,在鑑別非外傷性且在MRI上有良性壓縮骨折表現的病例時應注意這一點。

  外傷性椎體壓縮骨折急性期在T1WI上椎體呈瀰漫性低訊號,同時由於椎旁軟組織損傷(挫傷、血腫)可出現腫塊樣表現,因此容易與惡性壓縮性骨折混淆。但患者有急性外傷病史及其他徵象如椎間盤損傷、椎體骨折片及脊髓挫傷等有助於鑑別。
  判斷外傷後是否發生骨折
  外傷是引發骨折的主要原因,判斷外傷後是否發生骨折,可從傷後症狀及功能障礙兩方面加以分析。如果受傷處劇烈疼痛,區域性腫脹明顯,有嚴重的皮下瘀血、青紫、出現外觀畸形時,發生骨折的可能性較大。功能障礙方面,當傷其手臂時,如手的握力差,甚至無法提起東西;下肢受傷後則不能站立或行走;腰部骨折後只能平臥而不能坐位,均應考慮已發生骨折。 採用簡單的叩擊法也有助於骨折判斷。如上肢骨折,可用另一手掌輕輕拍擊受傷的手掌,若傷處疼痛明顯,則骨折可能就大;是下肢受傷,可用拳輕叩足跟,傷處疼痛,極可能是骨折。
  應注意的是,老年人因骨質疏鬆,有時在外力作用很小的情況下也容易骨折,加之老年人痛覺神經不太敏感,這就使得老人骨折後疼痛不會太明顯或症狀會明顯滯後。所以,老年人一旦發生摔跌傷或外物撞擊,都應引起重視及時判斷是否會骨折,必要時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