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主任醫師 曾春雨

  血管介入已成為重要診治方法,但徑路的選擇仍在優化中。股動脈粗大、直,但有長時間臥床和嚴重併發症可能,肱動脈易出血和發生骨筋膜綜合徵常不作首選,橈動脈因易止血、無需臥床、併發症少等而漸成首選,且已從冠脈擴充套件至外周動脈領域。

  一、冠狀動脈介入適應症不斷拓展

  自1989年橈動脈徑路冠脈造影開始,冠脈介入適應症已發展到無保護左主幹病變(UPLMT)、分叉病變、慢性閉塞性病變(CTO)、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患者等的治療。Cheng等和Hsueh等發現橈動脈和股動脈徑路對UPLMT的介入療效無差別,但橈動脈徑路併發症顯著降低。TEMPURA研究和Hou對中國人的研究均發現橈動脈徑路和股動脈徑路治療AMI的效果相當,但橈動脈徑路需在介入經驗豐富的中心開展。隨著介入器械和操作技術的改進,複雜病變的複雜操作也能通過橈動脈進行,Mamas等應用7.5F無外鞘指引導管順利完成了16例複雜病變的處理;成萬均採用TDP技術,得到了與股動脈徑路同樣效果的分叉病變PCI治療,但併發症減少、可行性和安全性更好。Rathore等發現,橈動脈徑路和股動脈徑路對CTO病變有相似的效果,雙側橈動脈途徑左右冠狀動脈造影可很容易判定導絲是否在血管真腔。老年患者因血管迂曲,早期不主張經橈動脈徑路行PCI術,但胡奉環等發現老年人經橈動脈徑路併發症(特別是年齡相關的併發症)並不比低年齡組高。

  我科自2006年開展經橈動脈介入以來,對上述病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相似效果,也發現:術中術者應清楚所用器械的效能、直徑及指引導管的相容情況,小心操作、多透視以減少盲目動作,熟練者臺上指導等可顯著減少併發症。

  1、橈動脈徑路外周血管介入的現狀和經驗

  橈動脈徑路外周血管介入已蓬勃發展起來:全腦血管和腎動脈造影已成為常用方法;Patel成功進行了椎動脈支架置入;Pinter頸內動脈支架置入成功率達90%;Shiraishi完成了腎動脈支架置入術,Trani C更認為腎動脈開口方向和小直徑更利於經橈動脈徑路支架置入。我們目前經橈動脈完成了14例冠脈和椎、頸內動脈狹窄/腎動脈同時支架置入術,發現成功率高,研究中發現:造影時應明確血管走行和成角情況,以指導導管選擇;大部分患者橈動脈可承受6-8F的動脈鞘;硝酸甘油+奴弗卡因有利於減少橈動脈痙攣。

  2、在實踐中前行,適應證不斷擴大

  橈動脈專用親水塗層鞘管大大減少了橈動脈痙攣;Asahi無鞘指引導管系統減少了橈動脈損傷卻增大了導管內徑,使複雜操作(如旋磨術)和大直徑支架(頸內動脈支架)通過成為可能;我們用多功能造影管能同時完成多部位血管(冠脈、腦血管、腎動脈等)造影,降低了費用、減少併發症、節約了時間;徑路呈現多元化趨勢,雙側橈動脈和尺動脈、肱動脈均成為常規入路;迂曲血管、走行較遠血管病變還需行之有效的器械。

  經橈動脈外周動脈疾病和肝臟等器官介入的報道極少,故其適應證還有待開拓。隨著器械的改進、技術的完善和精煉、大型臨床研究的深入開展,橈動脈徑路的適應範圍將不斷擴大,從而使越來越多的患者受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