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實際上指的是一套管道系統。包含肝內外膽管、膽囊、十二指腸乳頭內膽管等結構,不是我們認為的只是“苦膽”。肝內的毛細膽管內壁細胞負責分泌膽汁,膽囊負責儲存和濃縮膽汁,膽囊又稱為“膽汁倉庫”,有調劑膽道壓力的作用,肝外膽管負責運輸膽汁,十二指腸乳頭內膽管周圍肌肉負責排洩膽汁進入腸道。
膽汁的分泌呈持續性,而膽汁的排放則隨進食而斷續進行,進食後3-5分鐘後,食物刺激十二指腸黏膜細胞分泌一種叫做“縮膽囊素”的激素,使膽囊收縮,Oddi括約肌鬆弛來實現排洩膽汁,排出的膽汁中包含了膽道中的分泌液及細菌,甚至有其他病理性物質,反之Oddi括約肌鬆弛緊張,膽汁則進入膽囊內進行重新的濃縮與儲存。
這個過程受神經系統和體液因素(胃腸道激素、代謝產物、藥物等)的調節。每次排膽時相長短與食物的種類和量有關。每個排膽時相後仍約有15%的膽汁留在膽囊,膽汁排入腸道參與主要脂肪的消化。
因為在夜間我們很長時間未進食,膽汁會大量進入膽囊內濃縮、儲存起來;所以長期不吃早飯的人或者進食沒有規律的人,發生膽石症的可能性增加,所以我們主張規律的進食。
因為Oddi括約肌是一個天然的狹窄,所以我們不主張有膽石症的病人進行排石治療,這個如果結石一旦不能通過因為Oddi括約肌的部分,則很快出現腹痛、黃疸甚至膽源性胰腺炎的各類症狀,加重病情,記住這個和尿路結石主張排石是完全不一樣的。
另外膽道疾病的表現早期與胃及肝臟疾病表現十分接近,所以當很多人字認為:“胃痛”後長期服用胃藥,效果不好,實際上很多時候做個簡單的B超就能基本明確,並可以儘早做出正確的處理。
因為膽道蛔蟲是膽石症的誘發因素之一,城市裡現在比較少見腸道蛔蟲了,但在農村地區目前仍還是屢見蛔蟲病,因為蛔蟲是通過口傳播的寄生蟲,手衛生注意好以後能很好的杜絕這類疾病的發生。
飲水保持2000ml/天,能稀釋膽汁,利於膽汁的排洩。避免便祕,因為便祕時候膽汁的排洩也是會受到抑制的。另外,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堅果類可以提供膽汁腸肝迴圈所需的各類維生素,對健康有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