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外科 主任醫師 張蕾

  嬰幼兒尿路感染是否為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呢?近期,聖安東尼奧兒童醫院兒科主任暨貝勒醫學院兒科副教授Quinonez博士就這一備受爭議的問題進行探討,MedscapePediatrics對此進行了報道。

  兒童尿路感染診斷新舊觀點之爭

  多年以來,Jaskiewicz和Bachur等先後在Pediatrics上發表了有關兒童發熱的研究,他們認為嬰幼兒尿路感染應引起足夠重視,其嚴重性應同菌血症和腦膜炎一併視作「嚴重的細菌性感染」,這些研究在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小兒外科張蕾

  然而,隨著對尿路感染兒童長期預後更加深入的瞭解,有關預防尿路感染的問題也一直爭議不斷,最新的一些其他研究也對是否有必要積極診斷兒童尿路感染提出質疑。

  如2013年Newman等對相關研究進行綜述,分析了以下幾個熱點問題:嬰幼兒尿路感染的發病率、進展為膿毒症的風險、尿路感染與腎臟瘢痕形成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後續預防尿路感染和可能形成的腎臟瘢痕是否能減輕潛在長期不良後遺症如高血壓或腎衰竭的發生問題。

  在不明原因發熱的不足18個月大的嬰幼兒中,尿路感染相對比較常見,文獻報道比例約為2%-7.5%。而尿路感染兒童中膿毒症的比例又有多大呢?

  一項基於人群的調查顯示,因尿路感染或腎盂腎炎發生膿毒症的比例為不足1/20。其中,多數(超過70%)是嬰幼兒,約半數存在尿路異常。這些尿膿毒症病例的死亡率是3.7%,顯著低於兒童人群中其他病因導致的膿毒症比例。

  積極治療與遠期不良結局相關與否之爭

  美國兒科學會(AAP)指南建議,確診及疑似尿路感染兒童應儘早接受治療,用以減少腎臟瘢痕的形成與繼發性慢性腎臟病(CKD)的發生。然而,大量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和觀察性研究已證實,予以治療並不能減輕出現腎臟瘢痕。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相關研究結果都一致。一項前瞻性RCT對287名兒童進行研究發現,無論對尿路感染兒童在發熱病程早期或晚期予以抗生素治療與否,都有30%出現了腎臟瘢痕。

  相反,另一項針對230名首次因尿路感染髮熱兒童進行觀察性研究發現,出現發熱症狀與開始治療間延遲超過4天以上時間,會增加出現尿液返流和非尿液返流患兒腎臟出現瘢痕的比例。

  從現有證據來看可明確的一點是,尿路感染的確與繼發性腎臟瘢痕形成有關。然而,瘢痕形成是否一定會增加不良長期預後結局的發生風險呢(如高血壓和CKD)?兩項RCTs和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對該問題進行了探討。

  第1項RCT結果於1996年發表,該研究對111例尿路感染女性跟蹤隨訪了平均15年時間。其結果顯示,中重度腎臟瘢痕形成組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腎小球濾過率(GFR)或高血壓發病率沒有顯著臨床差異。

  第2項RCT對超過1200例有症狀的尿路感染患兒平均隨訪25年,在長期隨訪資料完整的57例受試者中,巰基琥珀酸(DMSA)重複掃描發現絕大多數(93%)人存在永久腎臟瘢痕。然而,觀察組和健康對照組間在GFR或高血壓發病方面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

  系統性回顧研究對1500例CKD患者分析其兒童期尿路感染與繼發性CKD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沒有病例發病是直接因為尿路感染所導致。該研究的作者還從芬蘭的區域資料庫調研CKD病因未明患者相關資訊,研究發現沒有患者看起來是因為尿路感染而患病的。

  持「積極診斷尿路感染」意見的另一原因是,這樣做可以及時發現膀胱尿道迴流(VUR)的患兒,而VUR卻是可以通過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的。相關的臨床試驗有兩項,一項是近期開展的膀胱輸尿管反流患兒隨機干預(RIVUR)研究,另一項則是之前開展的針對膀胱輸尿管反流(腎結構正常)患兒預防反覆尿路感染(PRIVENT)試驗。

  兩項研究結果證實,使用抗生素預防性治療反覆尿路感染,的確能防止其再次出現尿路感染(RIVUR研究中需要治療者8例、PRIVENT研究中需要治療者14例),但兩項臨床試驗的治療都沒能避免腎臟瘢痕形成。

  此外,這些試驗也對VUR存在是否影響抗生素預防尿路感染提出疑問,如PRIVENT試驗納入了VUR患兒和非VUR患兒,抗生素療效在兩組間並無差異。而在兩項臨床試驗中,預防用藥組出現對普通抗生素耐藥細菌的比例比對照組要高。

  由此看來,對VUR患兒與非VUR患兒給予預防性給藥是可以防止尿路感染的,所以VUR對是否形成腎臟瘢痕及預防尿路感染的效果沒有多大影響。而倘若已知患兒存在VUR的情況下,至少是可以對嚴重病例予以手術治療的。目前,沒有證據支援手術治療可預防不良結局如CKD的發生。

  尿路感染與患兒其他疾病相關與否之爭

  以往研究表明,尿路感染與明顯危及生命事件(ALTE)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支氣管炎之間存在相關性。

  這些提示與RSV有相關性的研究中,部分研究是基於AAP2011年指南診斷標準(新診斷標準必需尿培養陽性和尿分析發現膿尿)釋出之前開展。

  但後來一項研究發現,使用新、舊診斷標準計算RSV患兒尿路感染率時,之前發現的相關性又不存在了。與之類似,所有顯示尿路感染與ALTE有關的研究都使用了診斷尿路感染的舊標準(僅需尿培養陽性),其結果可靠性也有待考證。

  這些早期研究中,患兒無症狀菌尿發生率與尿路感染髮現率相似。因此,這些研究的結論很可能並不可靠,其發現的所謂尿路感染病例實際上是細菌定植。

  小結

  1.患兒尿路感染極少進展成膿毒症。

  2.早期治療尿路感染似乎並不影響預後結局。

  3.尿路感染不是CKD的一個主要誘發因素。

  4.藥物或手術治療VUR不能有效改善尿路感染結局。

  5.尿路感染與其他疾病間的相關性研究結論往往不大可靠。

  嬰幼兒尿路感染是否為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呢?

  Newman等和後來其他學者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嬰幼兒尿路感染並不是嚴重的細菌感染。實際上不可否認的是,治療診斷明確的尿路感染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患者症狀,促進患者身體恢復,對病人本身或其家庭而言具有一定的價值。

  然而,對待嬰幼兒尿路感染的處理態度應近似於中耳炎此類的疾病,而非過度重視並將其置於等同於菌血症或腦膜炎的地位,由此對積極診斷尿路感染的必要性提出了挑戰。

  綜上分析提示臨床,處理小兒發熱病例時,在積極診療處理前,不妨暫緩決定,同患兒家長充分溝通上述情況後,共同商議治療決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