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馬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每年全球因冠心病和猝中死亡的人數為1750萬,在每3個死亡的人中就有一個死於心血管疾病,位於死因的首位。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至2500萬。在我國,冠心病和猝中死亡的人數同樣位居致死原因的首位。隨著人口老化的加劇,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較20世紀50年代上升4倍,且呈年輕化趨勢。因此,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防治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中醫藥已廣泛的應用於心血管病的防治,並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醫學中雖無心血管系統各種疾病的病名,但很早以前就有了與此相關的證候,相應的治法和藥物的詳細記載。例如,早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心痛”的記載。而這裡的“心痛”與現在的冠心病心絞痛相類似。成書於兩千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記述的”真心痛”的症候、治療藥物的描述,這裡的”真心痛”也與現代醫學的急性心肌梗死類似。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胸痺、心痛、心悸、怔忡等與心血管疾病相類似的病證名稱,以及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活血化瘀、理氣、補氣、安神等,和相應的藥物有活血化瘀的丹蔘、五靈脂、乳香、葛根;行氣的柴胡、元胡,補氣的人蔘、黃芪等,而且,經過廣大的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工作者的不謝努力,中醫藥在心血管病的診治和基礎理論研究領域裡,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首先,經過大量臨床和實驗研究,證實了血瘀證和活血化瘀法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並於 2002 年獲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與此同時, 伴隨著芳香開竅法治療冠心病的理論與基礎研究不斷深入, 使冠心病痰瘀互阻病機也有了進一步深入的研究,瘀毒阻絡的病機理論也逐步受到重視。近年來,絡病理論又成為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領域裡的一個熱點問題。絡病理論在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及機制研究,於2006 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醫藥不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地成績,而且形成了的臨床特色和優勢。這種特色和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治未病特色。由於全球心血管疾病預防所獲得的矚目成就,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受到各國越來越多的重視。而在我國,目前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主要集中在發病後的搶救、藥物治療和血運重建手術,雖然目前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康復已有所關注,但仍然投入較少。然而,上工治未病是中醫學最為傳統的醫學理念,因而中醫非常強調“未病先防和即病防變”。

  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早期進行干預,以控制疾病的發展。如人體血壓有明顯的晝夜節律變化,夜間血壓下降現象消失可能與高血壓的病情發展有關,血壓晝夜節律的消失的患者心、腦血管病事件發生率較高。與西藥相比,雖然中藥降壓效果不及西藥,需要經過較長的療程才能逐漸改善,但其能使血壓得到平穩控制,糾正其紊亂的晝夜節律,以減少危險事件的發生。

  另外,中醫藥能夠保護靶器官,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治療高血壓病的目的不僅在於降低血壓本身,還在於全面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高血壓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高血壓主要的靶器官損害涉及多個組織和器官,可引起心、腦、腎、視網膜改變,這些因高血壓引發的併發症比高血壓本身更為致命。中醫藥通常從患者的具體病證出發,在“既病防變”上下功夫,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調整內環境,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通過多層次、多環節、多靶點進行綜合調理,以減輕或逆轉靶器官損害,防止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如上世紀70 年代上海鄺安依舷壬556 例原發高血壓患者長達22年的隨訪研究顯示, 配合中醫綜合療法, 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壓患者的卒中率和病死率, 這是我國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最早的循證醫學研究。

  又如,西醫對高脂血症的研究和治療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西藥降脂多需要大劑量、長期服用,而長期服用降脂藥不僅易引起肝腎功能和肌肉損害等副作用,還會可能皮疹、頭痛、失眠以及噁心、腹脹、腹痛、便祕等胃腸道反應。中醫藥在治療血脂異常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力和優勢既有良好的降脂作用, 又可以明顯改善臨床症狀、還能夠降低血粘度、降低動脈硬化指數, 使患者達到“陰平陽祕”的狀態。並且中藥藥源豐富, 毒副作用相對較少。

  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方面,1994 年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和阜外心管病醫院牽頭, 國內66 箇中心對4 870 例冠心病患者進觀察。進行了平均4 年的跟蹤研究, 觀察中藥紅曲提取物製成血脂康調整血脂對冠心病二級預防的效果。歷時10 年的研究首次顯示中醫藥在冠心病二級預防中的良好作用。這一研究被稱為是中國心血管病防治的重大突破, 是中國循證醫學的破冰之旅。

  雖然非手術血管重建技術的迅速發展, 已成為冠心病非常理想的治療手段, 然而支架置入術後再狹窄發生率仍波動於25% - 50%之間,防治冠脈再狹窄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由於血管內近距離放射治療和藥物塗層支架的研製雖然為解再狹窄帶來了希望, 但其費用昂貴, 尚不能在我國普及。因此,中醫藥在防治冠脈再狹窄中能夠發揮其治療優勢。目前醫藥在防治冠脈再狹窄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從活血化瘀論治,目前國內對中醫藥防治冠心病介入術後再狹窄的臨床報道中, 絕大多數是活血化瘀類藥物, 包括單味中藥及其提取物、中藥複方及其製劑, 如川芎嗪、丹蔘提取物、血府逐瘀湯等。第二,從益氣活血論治,冠心病PC I術後再狹窄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 本虛以氣虛、陽虛居多, 標實以血瘀居多。故補心養虛、扶助正氣應是防治PC
I術後再狹窄的重要治法之一,具體可包括補益心氣、溫養心陽、滋補心陰、益氣溫陽、益氣養陰諸法。如陳可冀、史大卓、徐浩等在中藥傳統活血化瘀方劑血府逐瘀湯的基礎上精選川芎、赤芍中的有效成分製成芎芍膠囊, 採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方法, 觀察了335 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成功的患者血管再狹窄及臨床事件。結果顯示, 治療組冠脈造影再狹窄發生率與臨床事件發生率明顯低於安慰劑對照組, 活血化瘀中藥製劑對於冠心病介入治療後患者的三級預防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中醫藥對心血管病的一、二、三級預防安全有效。因此成為了中醫藥在心血管病方之中的一個特色。

  第二是防治中的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是中醫論治心血管疾病的指導思想之一, 中醫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能夠體,治療心血管疾病不僅僅關注心血管系統的狀態, 而是注意心臟病變與其他臟器的關聯;不僅治療心血管疾病,而且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採用補偏救弊、扶正祛邪的多種措施, 以恢復機體自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增強抗病御邪能力,達到降低致殘率、死亡率的目的。中醫學這種特有的診治理念對提高中醫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療效,具有重要的有意義。例如,在藥物作用方面,大量中藥研究顯示, 無論是單味中藥的組分, 還是中藥複方製劑, 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往往顯示出多靶點效應, 中藥在某一單一作用方面可能不及西藥, 但是多靶點的綜合效應體現了中醫藥的整體特色優勢。以防治冠心病應用最為廣泛的中藥丹蔘為例, 中醫有一味丹蔘功同四物之說。現代藥理研究提示, 丹蔘具有脂溶性成分丹蔘酮和水溶性成分丹蔘素與丹酚酸等多種藥理作用成分。丹蔘酮具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抗心肌缺血及改善脂質代謝等作用;丹蔘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促進纖維蛋白降解;丹酚酸具有減輕心肌細胞結構破壞、抑制血板聚集的作用。以看出,丹蔘本身就是一個小複方,這一複方的應用是中的醫整體觀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具體體現。在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大多數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使用多種西藥後可以使人群總體的病死率降低,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的生活質量並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醫藥著眼於整體調理而降壓,既能消除表象,又能通過調整機體陰陽,從根本上解除病機,同時糾正功能失調,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提高生活質量。如長期服用降壓藥控制血壓,可因血壓快速下降或藥物副作用引起的 頭暈、面赤、心悸等症狀,服用中藥平肝潛陽、補益肝腎的中藥不僅可以提高降壓效果,而且可以減輕上述症狀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一些心絞痛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不能控制病情的情況下, 進一步加用西藥可以獲效, 而加用活血化瘀的丹蔘製劑和益氣的黃芪製劑則可以顯示同樣的效果, 還可以改善患者疲乏無力等全身不適。另外,還有報告顯示,
心力衰竭患者在規範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溫陽利水和益氣的中藥治療, 可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提高運動耐量。注重心臟病變與其他臟器的關聯方面。關注高血壓可引起心、腦、腎、視網膜等靶器官損傷;與西藥用能減量、減毒、增效的作用。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心血管疾病的心身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研究表明,社會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中起著重要作用,並可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對患者的預後造成不良轉歸。早在《黃帝內經》“心藏神”理論就已意識到了心血管疾病與情志具有密切的關係。中醫藥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同時,還加用治療情志改變安神藥和疏肝解鬱之品。聯用西藥,中藥具有減量減毒增效。如中、西醫治療高血壓病各有所長,與西藥合用能、減毒減量、增效,通過優勢互補,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在良好控制血壓、改善臨床症狀和減輕或逆轉靶器官損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第三,施中醫論治心血管疾病的另一指導思想是辨證論治。中醫學非常強調的個體化診療模式,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又如在心肌梗死的治療中, 已故名醫蒲輔周主張以補為主、以通為用,例如雙和散中重用人蔘90克為君藥補氣,並佐以活血的丹蔘、三七;秦伯未倡導行氣活血、祛瘀生新,以丹蔘飲為主,可以佐以生地、阿膠;和桂枝;在鞏固階段又可用人蔘和三七研粉常服。當代中醫、中西醫結合名家也在心肌梗死的辨證治療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 如鄧鐵濤認為, 本病以氣虛痰瘀為最主要病機。急性期先服冠心蘇合香丸1-2枚嚼碎服用,若陰虛者可服用人工牛黃、冰片各0.4g和麝香0.2g研磨含服;臨床治療主張以攻瘀為重點, 一切治療都應著眼於/ 通,同時治本。/ 通, 有芳香開竅、宣痺通陽、活血化瘀等法,補, 有補氣、溫陽、養陰等法。代表方為黃連溫膽湯加味加減。陳可冀認為, 本病以氣虛、氣滯、血瘀、痰阻、氣陰兩虛、心陽不振為臨床常見證候, 各證型均不離瘀血內阻,代表方為血府逐瘀湯及其精簡而成的川芎膠囊。這一治療開創了當代活血化瘀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嶄新局面。這些豐富的辨證經驗和獨到的學術思想, 為心血管疾病的辨證治療提供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種治療途徑。又如中醫學對根據患者所伴有的頭痛、頭重、眩暈、失眠等症狀及舌脈等體徵,對高血壓病的治療以辨證為主,通過調整機體陰陽的平衡,能有效改善症狀及生活質量。

  中醫簡、便、廉、驗的治療方法是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另外一種特色.在仍然是處於經濟相對不發達的中國廣大農村地區、在城市基層社群衛生服務網點便捷、有效的方法,人民群眾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非藥物療法有效綜合干預對於一些輕度高血壓病患者,對於這類患者,如配合應用中醫傳統的一些非藥物療法,會取得更好的效果,這已為大量研究所證實,概括起來,有鍼灸及穴位療法、藥膳療法、氣功療法、中醫心理療法等。如上述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長達22年的隨訪研究顯示,配合氣功療法,可以有效地穩定降壓療效,明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卒中發生率和病死率,大大改善預後。又如針刺攢竹、陰郗、太沖等穴位也可有效地降低血壓。

  另外,中醫藥在心血管急危重證方面也有其特色。在這一方面也許大家也許有不同的看法,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中醫是慢郎中, 在慢性疾病的調養中更具有優勢。事實上,就像前面所敘述兩千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記述的/ 真心痛與現代醫學的急性心肌梗死類似, 並提出了心痛宜食薤的治療方法。1972 年,以陳可冀院士為首, 北京西苑醫院、阜外醫院等20餘家醫院參加的冠心病協作組開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工作。在當時缺乏急診再灌注治療手段的條件下,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臨床療效。近年來, 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方面, 速效救心丸、複方丹蔘滴丸、麝香保心丸已成為冠心病心絞痛常用的速效製劑。並已開發出多種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中藥靜脈製劑, 如參附註射液、生脈注射液、丹蔘注射液等廣泛應用於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療。

  雖然,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即具有獨特的優勢,也具有其侷限性但是,由於心血管疾病病理機制複雜,中醫證候也錯綜多變,因此,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加大以下幾方面的研究:首先,重視中醫理論系統的研究:在運用傳統中醫理論時, 要根據遇到疾病的特點制定新的思路, 而不能完全照搬古人的東西, 在繼承的基礎上要有創新和發展。例如針對目前病因病機的認識缺乏突破性的問題,應當對當前在心血管領域有一些發展比較成熟的理論, 如心臟絡病學說、心臟熱毒學說,並可將其進一步準確和規範;,並進一步證實心功能的實質、進行心氣虛、心陰虛等客觀化的研究; 針對診斷標準和療效判定標準不統一的情況,找出高血壓、心絞痛、心力衰竭等常見病的了常見的證候, 制定出證候標準、療效標準等等。其次,進一步深入中醫藥優勢領域的研究:對心臟小血管病變、心肌病變、血管內皮損傷的保護; 穩定動脈硬化斑塊、抗凝預防血栓形成、降低血脂; 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增強免疫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改善臨床預後等方面等優勢病種的研究。最後,推進方藥及劑型的研究:第一,加強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專方研究;第二,加強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工藝研究方面;第三,加強劑型改革研究;第四,由於目前日漸凸顯的中藥安全性問題,也需加強藥物安全性研究。總之,中醫藥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自身特色和明確的優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應該從臨床實踐入手,不斷地思考,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成果,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勢,將其不斷髮揚光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