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理科 主治醫師 楊樂金

 

 

“問題不在於發生了什麼,而在於你如何看待它”――塞裡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理科楊樂金

我常常用這句話來對患者和來訪者解釋“認知評價”的定義,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事情本身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恐怖和令人沮喪,事件的刺激投射到我們的大腦中,被潛意識喬裝打扮,從而讓我們和客觀事實之間建立了歪曲的距離和映像,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是被自己製造的麻煩給擊倒了。

《增廣賢文》中有句話,“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即所謂的"浴火重生",人要經過多次的失敗、痛苦和磨練,才能成器,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才"之意。)生活中的挫折就像是一條岔路口,自強者選擇這條坎坷而荊棘叢生的道路後,他們認為這是伸到成功的門衛,看到到他們就嗅到了成功,於是這些嶙峋的挫折就成了點綴成功的旖旎風光,讓他們在愈加低落和絕望中,激越起對成功更加篤信的虔誠;反之,當他們踏入這條荊棘之路,抱怨、失落、逃避讓他們的精力消耗殆盡,使他們最終離成功越來越遠。正如巴爾扎克的比喻:“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弱者來說是絆腳石,使你停步不前,對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它會讓你站得更高。”

勝者之所以勝,是因為他們在面對挫折時選擇了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而反之則只能嗟乎人生多舛了。有這麼一個經典的案例:

心理學家拉澤魯斯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流程如下:他讓所有的受試者觀看一個故事短片,片中描述了三個故事:一個工人被木鋸割去了一個手指尖;另一個工人則失去了整個手指;還有一個工人被木頭擊倒在地後不省人事。短片放映前,他把受試者分為三個不同的組別:第一組不給與任何解釋,要求他們集中注意力來觀看短片裡的故事情節;第二組要求受試者從技術層面上分析影片的內容,並且要求他們邊看邊評價工人安全操作的重要性;第三組被告知短片中的故事是假的,是演員的特技表演。結果受試者觀看同一個短片卻產生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情緒,後兩組的受試者告訴實驗員他們看完影片後沒有很大的情緒波動,而第一組受試者卻出現了明顯的情緒反應,他們心率加快,情緒高度緊張。

這明顯類似於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評價一個人的承受能力,當他或她的承受能力強,就能在面對挫折時不會擊垮,進而一步步戰勝它;反之,我們只能抱以同情的心態說,這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而實際上,我們所說的承受能力無非就是個體面對挫折時的閱讀能力,即此處我們所說的認知評價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如果是一種積極的評價,就會適度地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程度,調動積極的情緒,使人能夠專心致志於這件事情上,這時候發揮出來的水平是巨大的,甚至於超過了你個人平時的能力,即我們常說的超水平發揮。如果面對挫折時,一上來我們就暗示自己不行、自己不可能做好等等這些消極、被動的評價,它們只會羈絆你的腳步,禁錮你的思維,讓你在困難面前畏手畏腳,從而讓你無法集中能力去處理當前的困難。最後,你失敗了,失落了,這種情緒和觀點會在你的意識中蟄伏下來,當你再次面臨挫折時,它們又會浮上來,如此讓你陷入一種可怕的惡性迴圈。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一位年輕教師剛剛參加工作不久,他出事謹小慎微,生怕那裡會出現問題。一次校長去聽他講課,他由於過度緊張,加上備課不充分,於是在講課過程中說錯了一句話。他由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責、懊惱中,以至於無法自拔。他常常這樣想:這下全完了!我已經一無是處了,領導和同事都將看不起我。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整天煩擾著他,把他拖入一種惡性迴圈往復的境地,以至於後來發展到他認為自己已經沒有什麼價值,活著太沒有意思了,我已經沒臉面對任何人,我還不如去死。

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呢?

是挫折麼?這個好像是引起這場情緒風波的罪魁禍首。但是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類似的事情是不是大家都會遇到呢?在領導面前說錯了話,辦錯了事。學生由於考試緊張,發揮不好,成績不及格等等,但是好像我們大家都活的很正常,沒有和這位年輕的教師一樣尋死覓活的。看來問題不單單是出現在誘發事件上。接著往下分析,他處理這件事情的行為方式是:過度緊張,加上備課不充分。此處我們找到了一個突破點,緊張是不可避免的,當人面對一件自己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的時候難免緊張,這是一種生理反應,我們處理問題需要適度的緊張,那樣才會讓自己保持一種高度的精神集中狀態。但是這位年輕教師是過度緊張,凡事有個度,一旦超過好事也就變成了壞事,這可能是造成他悲觀的原因之一。那麼過度緊張的原因是什麼?備課不充分,這貌似應該是出錯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即使我們準備的很充分,也不會保證在講課的過程中出現口誤等差錯,我們也不能預期在講課過程中出現其他的意外情況影響我們的心態,如此看來備課不充分也不是主要原因。他在處理這件事情時的認知評價是怎樣的呢?首先是他謹小慎微,生怕哪裡出現錯誤,正是這種害怕出錯的心態讓他處在一種過度緊張的狀態(此處,我們找到了過度緊張的元凶)。真可謂怕什麼來什麼,錯誤還是出現了,此時,他是評價是什麼呢?“這下全完了,我已經一無是處,領導和同事將看不起我。”正是這種對一件原本無法避免的失誤的錯誤評價引導他走向極端,最後發展為自責、抑鬱甚至絕望。

因此,當我們面對挫折時,並非完全是困難本身擊垮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的信念把自己引導上了錯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