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臨床心理科 副主任醫師 林湧超

        原發性糖尿病是一組嚴重影響人們心身健康的常見病。其病因和發病機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遺傳和心理、社會環境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是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因素。該病現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在我國,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口的老齡化,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患病率正以0.1%的速度遞增,目前調查顯示發病率約為2%左右。

  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依賴於長期飲食控制、服藥或注射胰島素等措施。糖尿病患者還需要定期檢測血糖,並常擔心併發症的發生。這些治療及定期檢查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和自我照料,這些要求消耗了患者的大量精力,使患者自發活動的慾望受到壓抑。這些無疑都對患者構成了極大的心理應激,很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反之,焦慮、抑鬱又使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率增高、病情加重,形成惡性迴圈。由於病程遷延,長期反覆就醫,就業工作受影響,收入減少,醫藥費用支出增加,患者自覺經濟和家庭地位下降,進而產生自卑、自責等不良心理;同時,因為患病等原因,患者參加社交活動減少,內心壓抑無法得到合理宣洩。據國內有關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中有30%以上伴有焦慮、抑鬱、情感不穩和神經衰弱。還有研究證實,2型糖尿病情緒障礙的發生甚至早於糖尿病的發生。生物及社會心理因素間明顯的互動作用,都會增加發生糖尿病併發症的可能性,並使病情複雜化。所以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對糖尿病發病、治療預後及預防的影響。下面將做簡要的介紹:

  1、對於糖尿病的心理治療:醫務工作者首先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引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學會自我解脫和必要的宣洩,提高治療的依從性。由於人際關係、家庭關懷在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發展中也起一定分量的作用。所以做好家屬工作,為患者創造寬鬆和睦的社會和家庭環境,降低患者負性情緒的發生,提高其生活質量是必要的。

  2、健康教育: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命質量的有效手段和現代綜合療法的基礎。通過專業人員運用各種手段,提高患者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防治方法、病情監測方法等的認識水平和依從性,使得患者從被動改變到主動適應,自覺進行飲食控制、參加運動、按時用藥,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具體的操作可通過集中講解的方式,如定期講課、計算機教育課程、發放宣傳資料等,也可以一對一給患者有計劃地進行教育。重點是使其認識到該病目前雖不能根治,但並非不治之症,如果控制得當,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地生活、學習和工作的。

  3、制定個體化認知行為治療方案:應針對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根據其性格特點、年齡、病程、具體的內心衝突,給予具體化的指導,儘量從小的、容易完成的方式開始,完成後給予正面鼓勵,並根據計劃不斷增加和更新目標,使其在循序漸進、不知不覺中順利完成自我保健、自我監控的訓練,這有利於克服大多數患者的畏難情緒。即使患者未能實現預定目標,也儘量不要責備,而應該幫助其分析原因,糾正內心對疾病和治療的不良認知,例如怕“胰島素會成癮”而拒絕打胰島素等錯誤認知;或適當降低標準,改變實施方法,以達到目的。

  4、森田療法:引導患者面對疾病要採取“順應自然、為所當為”的態度,即引導患者認識到面對疾病逃避不能改變現狀,要接受自己患上糖尿病的客觀現實。當患者接受了一個“不完滿的自己”後,引導患者採取積極的態度,繼續做自己患病前可以勝任的事;如有可能在醫院或患者居住的社群環境中確立一塊運動場所,定期組織患者參加適量的運動、打太極拳、舞會等或指導患者到圖書館、文體活動室、影視廳等,既可豐富患者的生活,又可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事物中,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5、心理評估:在儘可能的情況下請專業的臨床心理醫生給予心理健康水平的評估,如果發現患者已經達到了“焦慮症”或“抑鬱症”的嚴重程度,則可在專業的指導下服用抗抑鬱劑焦慮藥物,可大大改善其情緒狀態,提高其生命質量和血糖的控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