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醫學心理科 主治醫師 秦陽

  副作用是指隨著主要作用而附帶發生的不好的作用。心理治療有副作用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問的是:心理治療有作用嗎?從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學派至今,心理治療的各種學派、體系不斷湧現,交替更迭。1986年,有報告表明,心理治療學派多達400種以上。這說明心理治療一定有用才會發展如此迅速。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有關研究證明心理治療是有作用的(錢銘怡,1994)。如此眾多的心理治療流派的出現恰恰也說明了這些方法存在明顯不足。有不足,當然就會帶來副作用。世界上沒有隻有治療作用而沒有副作用的療法,心理治療當然也不會例外。

  副作用的來源:副作用的來源可分為兩種:一是理論的不完善造成的。二是治療師自身特點造成的。

  副作用的種類:

  心理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來自於醫生的不成熟。好在心理治療是一種“自糾”過程,患者會本能地退出這樣的治療。而且,對心理醫生督導制度的產生,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心理治療的副作用。所以,心理治療和其他治療比起來,還是屬於安全度比較高的治療,不必過分擔心。心理治療的副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使患者停滯不前、二是使患者的病情加重、三是使患者增加了新的問題。

  最常見的副作用,是使患者停滯不前。比如,一個依賴型的患者,把依賴的模式轉移到醫生身上,而這個醫生沒有察覺,下意識地在滿足和鼓勵患者的依賴模式,這將導致患者的依賴模式難以解決,治療當然就會停滯不前了。還有的患者心理問題的核心是被動、習慣於接受別人的控制,如果恰好遇到一個習慣於控制別人的治療師,患者和治療師會形成“控制-接受控制”的病態同盟,這樣的關係表面上似乎非常舒適,但是,患者的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患者的人格沒有得到發育和成熟。

  第二種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加重患者的病情,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通常發生在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由於這些患者的心理防禦機制比較脆弱,如果治療強度過重,會使患者的防禦機制崩潰,使病情一過性地加重。還有個別患者,存在著隱蔽很深的自虐心理,將心理治療視為自虐的工具,這樣的人,心理治療在表面上越成功,他的受虐心理越得到滿足,病情也就越重、越頑固。

  第三種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是製造新的問題。這樣的情況,將是非常罕見的。它通常發生在一個非常變態的醫生和一個心理上非常幼稚的患者之間,是以醫患雙方嚴重的施虐受虐心理做基礎的。這種情況似乎只是在西方的心理片中可以領略得到。

  心理病治療的常見誤區

  最常見的誤區就是,病人一味地去尋求特效療法,忽視了調動患者本人的內在潛力和能動性。而調動患者本人的內在潛力和能動性,恰恰是心理治療的核心,也是治療取得療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視了核心和根本,治療當然不會取得成功。

  第二種常見誤區,是病人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顛倒了醫生和病人間的主次關係。心理病的診療與一般疾病的一個顯著區別就在於,患者是治療的主體,醫生是輔體。如果把心理病的治療比做一次心靈手術的話,那麼最合適、最理想的手術者並非心理醫生,而是心理病患者本人,心理醫生只是手術的助手和顧問,絕不能越俎代庖,否則,只會拔苗助長。

  第三種常見誤區,是病人對於治療的難度和所需時間估計不足。據研究,任何心理病的產生,都有病態性格做基礎,性格基礎不動搖,心理病的症狀也將難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歲以前的鑄型作用形成的,五歲以後,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終生難以改變。我國的諺語裡,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說法,可見,心理病的診治原本就是艱難而漫長的。對此缺乏認識和沒有足夠的準備,陷入急於求成的誤區,治療就容易失敗。

  心理治療理論的不完善與應對方法

  1、理論的不完善

  心理治療的理論來自心理治療家對人格的解釋和對人格發展和形成的認識。每種心理治療方法都建立在其獨特的人格理論基礎之上。心理學中的人格理論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心理治療指導思想的來源和基礎。心理學發展到今天,還沒有哪一種理論可以令人信服地、比較全面地解釋人的心理現象。而人格研究是心理學中的難點,光是人格的定義就超過120種。人格理論是心理學中最龐大、結構最複雜的理論(陳仲庚,1994)。現有的人格理論眾說紛紜,各有側重,但始終沒有大一統的理論。每種理論從不同的出發點出發,在不同層次上探索。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治療理論也就各有側重,各有所長,也同樣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

  比如:精神分析治療通過自由聯想和對失誤、夢的解釋等,把壓抑在無意識中的動機願望召回到意識中來。治療者通過多次的揭示和解釋,使病人擺脫現今的心理困擾,放棄那些不成熟的情緒反應,獲得良好的適應,由此達到治療的效果。但精神分析治療的方法過於強調過去體驗對現在的影響,忽視引起、維持現時行為的現實剌激。過分看重生物驅力,忽視個人期望、努力的作用(王磊,1994)。長期進行精神分析治療,就可能給病人帶來一種誤導,在遇到問題時,傾向於尋找外因,或早期經驗,而推卸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放棄現時的努力。而這是與心理治療的根本目標助人自助相違背的。

  行為治療也同樣可能存在副作用。行為治療有許多種類和技術,但都有共同的特點:重視現在的各種症狀,強調新近的而不是過去的決定因素,外在行為的改變被看作是評定療效的標準。但行為治療過分強調環境而失去對人心理本身的關注。在對一些神經症的治療中,行為治療很快會使病人的一些症狀減弱甚至消除,如強迫性洗手,但病人不久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或症狀。治療師同病人一起關注症狀本身,加強了病人的不良人際溝通模式,即通過症狀引起別人的關心。表面上看,治療了問題,實際上,治療師認同了病人的人際交往模式,也就強化了症狀。

  認知治療認為認知上的歪曲與侷限,導致了情緒的紊亂和行為的適應不良。其治療的關鍵是改正人的認知。但認知理論忽視了動機和情緒在人格中的作用。所以單獨進行認知治療時,有部分病人的反饋是,道理可以想得通,但實際對生活的改變卻不大。單獨的認知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常常是使某些病人更加糾纏在觀念中,無法突破自我的侷限,沒有行為上的實質變化。

  2、如何克服心理治療理論不完善帶來的副作用

  心理諮詢與治療領域從最初開始的各自堅持單一的理論學派的"分"的傾向,到現在的多種方法理論相容幷蓄的"合"的傾向,反映了人們對單一理論流派的缺陷的不滿,及對其它理論學派長處的正視。加菲爾德曾經指出,當代心理諮詢與治療研究發展的結果之一是該領域正向著具有科學性的折衷主義的方向發展。對於由不同治療方法自身缺陷所帶來的副作用,可以通過廣泛涉獵不同流派的理論和技術,兼收幷蓄,在實際工作中全面綜合使用來避免。史密斯1982年對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分會及諮詢心理分會的四百多名成員的調查顯示,理論傾向為折衷主義的為數最多,佔41%(錢銘怡,1994)。我國正在開展的心理治療職業資格認證工作中,如果能強調對不同理論的靈活、綜合運用能力,則有可能減少心理治療實踐中理論不完善帶來的副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