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鍼灸推拿科 主治醫師 張磊

  以往在人們的觀念中,常常認為推拿僅適用於成年人,殊不知推拿對於您的寶寶既是一種很好的保健方式,亦是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

  “寶寶偏食……”

  “寶寶睡覺時很容易驚醒,睡得不香……”

  “寶寶,不管白天黑夜總哭,也不知道啥原因……”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鍼灸推拿科張磊

  “寶寶,感冒咳嗽了……”

  ……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媽媽們諸如此類的嘮叨,常常令我們的父母朋友們憂心忡忡,打針輸液給小兒帶來的痛苦不用說,藥物劑量的嚴格把關,另外湯藥和藥片都不好吃下去,那麼小兒推拿就顯得尤為實用。

  小兒推拿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可治療小兒便祕、腹瀉、疳積、肌性斜頸、小兒麻痺後遺症、發熱、咳嗽、驚風、嘔吐等疾病,特點是不用打針吃藥,沒有副作用,孩子容易接受,療效明顯。其治療原理是醫生根據病情,以不同的推拿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以下簡單向爸爸媽媽們介紹一下小兒推拿常用保健手法。

  1.開天門:用兩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互動推至前髮際,推24次,常作為每次推拿的第一個步驟。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療感冒、發熱、頭痛、驚風、神疲乏力等症。

  2.推坎宮:用兩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緣向兩側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個步驟。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等作用。可治療感冒、發熱、頭痛、目赤痛等症。

  3.運太陽:用兩手大拇指指腹分別按在兩側顳部太陽穴上,作輕柔緩慢的環形移動,向眼方向運為補,向耳方向運為瀉。―般運24次,每運3次後輕輕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療的第三個步驟。有發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掐總筋:用大拇指輕輕按掐腕橫紋中點,另一手握住患兒手指輕輕搖其腕關節,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個步驟。有清心火、止驚搐等作用,也可用於口舌生瘡、潮熱、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橫紋:用大拇指指腹自總筋向兩側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個步驟。有調和氣血、止瀉痢、除寒熱、去腹脹、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療驚風、癇症、昏迷、抽搐、洩瀉、痢疾、咳嗽等症。

  6.推大腸:從食指端橈側,沿食指橈側緣推至虎口,可清實熱、止洩瀉,常用以治療腹瀉、消化不良等症。

  7.推小腸:小腸穴在小指尺側緣,主治小便短赤、遺尿、高熱不退等症。從指端推向指根為補,從指根推向指端為瀉。

  8.揉板門:按揉手掌大魚際部,可健脾化滯,主治嘔吐、腹瀉、氣促、氣攻等症。

  9.推天河水:推前臂屈側面中線,有退熱、清心、除煩作用,主治諸熱驚風、口渴咽乾、夜啼、口舌生瘡等症。

  10.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開竅醒神作用,主治昏厥、驚風等症。

  11.運耳後高骨:耳後高骨指顳骨乳突部,運之可祛風安神。

  12.彈山根:用食指彈擊鼻根部,至皮膚髮紅為度。有鎮驚開竅作用,主治驚風、鼻塞流涕、暈厥等症。

  13.摩腹:用於掌部在腹部作圓周狀摩動,著重於中脘、臍中、關元等穴。常用以治療腹痛、腹脹、腹瀉、食積、便祕、小便不通、遺尿等症。

  14.拿肚角:拿臍下兩旁.有行氣止瀉作用。用以治療腹痛、腹瀉、腹脹等症。

  15.按利尿穴:利尿穴在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中點間連線的1/2折點處。按壓此穴能解除尿瀦留。

  16.推脊:由上向下在脊柱正中線上推之。有退熱、鎮驚作用。

  17.按揉足三裡:按揉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裡穴,可健脾和胃、扶補正氣。主治腹痛、腹脹、腹瀉、虛勞、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軟等症。

  18.揉湧泉:按揉足心凹陷處。主治嘔吐、腹瀉、發熱等症。

  值得注意的是:因小兒面板嬌嫩,接受刺激較敏感,故不能捏得太緊,作捻動向前,直線進行,不可歪斜,不可捏捏放放。初捏時,患兒常易驚嚇而哭吵,多捏幾次後,患兒已較習慣。除區域性面板潮紅外,無不良反應,如背部面板有損傷應忌捏。面板病,有出血傾向或尚未明確診斷的急性病,尤其是疑有外科疾病時,不宜用推拿法治療。

  另外,推拿前應注意保持室內一定溫度,夏季要通風,冬季要注意保暖。施術者要將指甲剪短,避免損傷小兒面板,造成感染。小兒面板嬌嫩,推拿時應準備好潤滑劑(如滑石粉、松花粉、蛋清等),避免損傷面板。推拿時固定好小兒體位,以免小兒躁動時引起外傷,施術者手法切忌粗暴,宜輕快柔和,平穩紮實,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