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潘月麗

疾病可以自愈,這種認識由來已久。《素問・熱論》有“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傷寒論》有“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等論述,《傷寒論》398條經文,涉及病自愈的條文達17處之多,令人頗多感觸。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潘月麗


1、病之時限與病自愈。疾病有其自身規律,“太陽病”七日,“頭痛”可自愈,而“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說明某些疾病,尤其是一些病位淺、病情輕者,在病家正氣旺、臟腑和的條件下,完全可以通過自身調節而抗邪外出。比如感冒,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如果能堅持多飲水,多休息,給予必要的物理或藥物降溫,一般3-5天即可自愈,而無需特殊治療,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再如幼兒急疹,典型的臨床特徵是發熱3-4天后“熱退疹出”,而皮疹未出之前又類似感冒,屬於自限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但是目前不少醫生卻習慣性給予抗生素、激素,甚至升白細胞藥物,不僅浪費資源,增加病人經濟負擔,更嚴重的是破壞了機體內環境,延長了病程。《英國醫學雜誌》曾發表類似文章,認為經大量研究證據表明,最常見的60種疾病的最佳治療方法常常是不實施治療。


2、病之症狀與病自愈。


疾病過程中出現某一症狀,可能是病將自愈的徵象,為此《傷寒論》有諸多論述,如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血醜則愈”;“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雖煩,下利,必自愈”,以及當病人出現“煩而汗出”、“脈數而渴”或婦人傷寒,熱入血室,“譫語如見鬼狀者”,亦無需治療,皆為病將自愈的徵象。這些均說明,疾病中出現的某些症狀,未必是疾病不愈或惡化的表現,許多情況下,反而是疾病將愈的先兆,因此,要求醫生不僅會用藥治病,而且還能明察疾病向愈的表現,治與不治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醫療水平。如何明辨這些症狀,這就要求醫生必須多層次、全方位地認識疾病,必須認真分析病情,而不至無謂的治療。此所謂“上工治人”、“下工治病”。


3、病之護理與病自愈。


病後護理是疾病痊癒不可缺少的環節,這點《傷寒論》給予充分肯定,如“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以及“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提示疾病治療,不一定非藥不可,有時少予飲水以助發汗,疾病則愈,或僅控制飲食也可治病。這些觀點,在當今時代尤顯可貴。比如哮喘病人,終日肥甘油膩、腥炸香燥,必然生痰化火,而至疾病遷延不愈,反覆發作。因此,病後調護也是治療疾病的手段之一。


眾所周知,“治未病”是中醫的治病思想,同樣,強調“病可自愈” ,不能過度治療,也是中醫的治病思想。當前,因為諸多因素,許多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常處於過度治療的局面,因此而導致病情惡化的病例頻見於報道,為醫者當明鑑,既不能無視疾病,也不能濫施藥物,當以疾病自身規律為重,辨病辨證,適當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