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外科 副主任醫師 張恩

  甲狀腺癌的發病情況如何

  世界各地甲狀腺癌的發病率相差懸殊,其病理型別也差異甚大,原因之一是居民飲食中攝取的碘含量不同。攝取碘充足的地區,每千人中只有0。9人患甲狀腺癌,而且主要是預後較好的乳頭狀癌,佔70%~90%;攝取碘不足的地區,每千人中患甲狀腺癌1。3人,其中乳頭狀癌只佔41%,預後不佳的濾泡狀癌、未分化癌較多。日本在1920年實行食鹽中加碘之後,1950年已無缺碘地區,甲狀腺癌發病率明顯下降。

  甲狀腺癌中以乳頭狀癌居多。乳頭狀癌可分為高危險及低危險兩類。高危險類具有以下特點:①甲狀腺癌侵犯到被膜以外;②症狀在最近6~12個月內迅速加重; ③腫塊在6~12個月明顯增大;④有遠處轉移。高危險類佔乳頭狀癌的10%~15%,癌死亡佔18%~46%;治療後,大部分為復發與遠處轉移同時發生;病人幾乎都是40歲以上的男性和50歲以上的女性。而低危險類佔乳頭狀癌的85%~90%,其中僅1%~2%因癌致死,複發率僅為1。5%~2%。

  甲狀腺癌有哪些型別?各有什麼特點?

  甲狀腺癌約佔所有癌症的2%,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乳頭狀癌:是一種分化好的甲狀腺癌,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約佔甲狀腺癌的3/4以上。該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均可發生,但以女性青、中年多見(18~40歲)。甲狀腺乳頭狀癌以頸部淋巴結轉移為多見,血行轉移到遠處器官者較少,是一種治癒率極高的腫瘤,經手術治療後不影響自然壽命者在80%以上。

  濾泡狀癌:也是一種分化好的甲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10%~15%,該型多見於40~60歲的中、老年女性。濾泡狀癌可很早就出現血行轉移,淋巴轉移較乳頭狀癌少。治療效果尚好,治癒率在70%左右。

  未分化癌: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佔甲狀腺癌的5%~10%,多見於老年男性。血行及淋巴轉移早,且多見。該型預後惡劣,多數患者在1年內死亡,5年治癒率低於5%。

  髓樣癌:是一種中度惡性的腫瘤,約佔甲狀腺癌的3%~10%。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區別,約10%有家族史。該類癌細胞可分泌多種物質,如降鈣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前列腺素和5-羥色胺等,可出現相應的症狀,醫生稱之為類癌綜合徵。臨床上表現為慢性腹瀉、面部潮紅、低血鈣、高血壓等。該類腫瘤屬於所謂的多巴前體腫瘤(APUD腫瘤)。該型5年治癒率為40%左右。

  甲狀腺癌的主要症狀是頸部腫快,包括甲狀腺腫塊及頸淋巴結轉移所形成的腫塊。但也有的病人在出現腹瀉年以後才出現頸部腫塊,晚期可有壓迫症狀(如憋氣)等。

  如何治療甲狀腺癌

  高危甲狀腺乳頭狀癌常侵及相鄰的氣管,其次是食管,遠處轉移的常見部位為骨及肺。對於這類高危甲狀腺癌,可行相鄰器官聯合切除術。

  低危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經典療法是甲狀腺全切除術及頸淋巴結清掃,術後全身用131碘治療,而且需終生服用甲狀腺素片。大約從30年前起,開始倡導對低危組病人只作一側甲狀腺切除;如有淋巴結轉移,加功能性清除術(即保留頸部胸鎖乳突肌,頸內靜脈及副神經);術後服用甲狀腺素片,以防復發和轉移。每天口服甲狀腺素片80~160mg,連服3年,可使殘存的甲狀腺萎縮。術後要經常檢查血中促甲狀腺激素的水平,若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升高,有可能促進癌的復發轉移。

  甲狀腺髓樣癌是由分泌降鈣素的濾泡旁細胞產生的癌,應行手術切除及頸淋巴結清除術。術後應當檢查血中降鈣素值,若此值降低,說明癌侷限於甲狀腺內,手術切除可治癒;若術後此值仍維持高水平,說明有殘餘淋巴結轉移,預後不佳。

  甲狀腺濾泡癌,可分為有包膜及浸潤增殖型兩種。後者容易出現骨轉移等血行轉移,應積極行甲狀腺切除術,術後測定血中甲狀腺球蛋白值,此值越高,出現轉移的可能性越大,應當儘快全身使用131碘治療,有較好療效。

  甲狀腺未分化癌應行根治性切除,術前、術後酌情使用放療及化療、甲狀腺惡性淋巴瘤在確診後可用化療和放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