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病科 副主任醫師 譚維勇

  一、基本病機: 腎陽虛衰,寒溼痰濁阻滯經絡

  祖國醫學雖無“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名,但有不少關於該病特徵的描述,如《內經》“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以及散在於眾多醫學文獻中的如“背脊強直”等。譚博士把基本病機歸納為腎陽不足, 寒溼凝滯,日久痰凝血瘀。

  (1)內外相合

  譚維勇博士經過多年臨床治療觀察,認為該病是由於先天腎陽虛衰,督脈失溫,外感寒邪,內寒與外寒相合,寒性凝滯,不通則痛 ,導致脊柱疼痛僵硬。

  (2)痰瘀膠結

  邪氣痺阻經脈,氣血瘀滯,病程日久,痰因瘀生,瘀因痰阻,流於經絡,伏於督脈,後背強直變形則病發“龜背”。

  二、治療方法

  (1) 溫陽祛寒.化溼通絡

  譚博士認為本病急性期當以溫陽祛寒, 化溼通絡為治則。藥用:制川烏9g,生麻黃6g,芍藥、黃芪各30g,桂枝、白朮、防風、防己、知母各12g,甘草9g 。以此加減。方取烏頭湯之義,《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尤在涇雲“寒溼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又非皮毛之邪可汗出而散者,故以黃芪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故本方以川烏大辛大熱之品,驅逐寒溼,開通腠理,溫經止痙;生麻黃、桂枝、防風、防己、黃芪、白朮共奏發汗除表溼,健脾除裡溼,益氣固衛表之效;芍藥、甘草緩急止痛;反佐知母,以其劑過辛熱,監製之也。

  (2) 益腎溫督,化痰通絡

  慢性期則以益腎溫督,化痰通絡為治則。藥用:熟地15g,鹿角片12g,肉桂3g,桑寄生15g,獨活、狗脊各12g,杜仲、懷牛膝各15g,川芎30g,當歸12g,細辛9g,麻黃、白芥子各6g 。

  方取陽和湯合獨活寄生湯之義,共奏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效。方中熟地、鹿角片、桑寄生、狗脊、杜仲、懷牛膝溫督補血,強壯筋骨;川芎、當歸和營養血,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獨活、細辛入腎經搜風外出,合肉桂共解腎經風寒;白芥子祛皮裡膜外之痰,藉麻黃開腠達表之功,使凝邪外出。

  (3)內服外敷,標本同治

  譚博士認為中藥內服重在調節機體的整體功能狀態而治本;中藥外治則通過藥物的區域性熱力和藥力以及外力等作用.改善關節的微迴圈,可以使藥物滲透直達病所,增加病變部位區域性的藥量分佈,使疼痛儘快緩解,恢復關節功能活動,以達到治療目的。同時既克服了口服藥物的口感不佳,易產生消化道損害的缺點,又避免肝腸迴圈,減少藥物對肝臟的損害。

  實踐證明,把兩者結合起來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藥用:白芥子、生川烏、生南星、冰片1等,共研粉,和適量黃酒調成糊狀,製成餅劑(大小視病變關節而定) ,以紗布隔層,敷於患處,輔以紅外線、頻譜儀或微波照射,每日1 次,每次30m in, 30 天1 療程。白芥子、生川烏及生南星為大辛大熱之品,研末外敷能有效地溫散痰結;外加冰片助其穿透肌膚,使其直達病所。紅外線、頻譜儀或微波照射能增強區域性血液迴圈,更加強藥物的溫散作用。

  典型病例:楊某,男,34 歲,住院號088639。脊柱骨痛、晨僵,脊椎強直進行性加重3 年餘,X 線片示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及部分骨質硬化,脊柱旁韌帶鈣化。HLA - B27 ( + ) ,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就診時,患者明顯腰脊痠痛,脊柱前傾、後仰、側彎3 個方向活動受限,指一地距、枕一牆距試驗陽性,腰椎、骶椎旁、骶髂關節多具壓痛點,晨僵4 h ,化驗ESR 46mm/ h ,IgG 20. 10 g/ L。患者畏寒形瘦,神疲乏力,腰痠膝軟,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辨證為脊痺,腎陽虧虛,腎督失於溫養,寒溼入侵,氣血凝滯,日久痰瘀互結。

  治擬益腎溫督,散寒逐痰,活血通絡,予鹿角膠12 g ,仙靈脾30 g ,巴戟天20 g ,制附片9 g ,杜仲12,當歸9 g ,紅花6 g ,生黃芪30 g ,豬苓30 g ,茯苓30g ,白芥子30 g ,狗脊12 g ,生南星12 g ,熟地黃9 g ,淮牛膝9 g。每日1 帖,水煎服,守方治療1 月。同時予白芥子餅,紗布隔層外敷脊柱之壓痛及強直最明顯處,另予微波區域性治療,每日1 次,每次40 min ,連續治療1 個月後,患者畏寒腰脊痠痛、晨僵等症明顯減輕,脊柱活動度加大,區域性已無明顯壓痛點,ESR 降至30 mm/ h , IgG降至16. 80 g/ L 。續予本法治療1 個療程,患者關節疼痛,晨僵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度接受正常,患者臨緩解出院。出院後予益腎通絡之中成藥及冬令服用膏方鞏固善後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