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內科 主任醫師 範秀風

  關節是我們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身體的幾十公斤重量要靠這些關節來承載,而且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如一日。它們一旦患病,帶給人們的影響可想而知。所以,對這種讓我們疼痛的“類風溼”多些瞭解,消除誤解非常必要。

  西很多人都認為只有人老了,關節才會出問題。但是據相關報道,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青年人群患關節炎的比例越來越高,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但人們對各類關節炎疾病的認識卻存在很多誤區。到底“類風溼”是種什麼病?它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真的像人們認為的那樣“無藥可救”嗎?

  誤區1:老年人才會患類風溼關節炎

  說起關節疼痛、腫脹,不少人都認為這些疾病是老年人的專利,所以,不少中青年人尤其是兒童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時,則往往會誤診、漏診。

  新認識:由於類風溼關節炎的程序發展相對緩慢,多發於中老年女性,而疾病早期症狀如關節腫脹、疼痛等都與中老年常見的骨關節病相似,所以許多初期患者常常將這一疾病與身體的自然老化、骨質退化掛鉤,認為吃點消炎止痛藥或是補鈣的營養品就能維持身體的健康。其實,不單是老年人,所有不同年齡的人群包括兒童都會患類風溼關節炎。

  誤區2:長期在潮溼環境中生活、工作所致

  “我以前住的房子非常潮溼,時間久了,關節就不行了。”很多人認為,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受到潮溼的生活、工作環境影響所致。

  新認識: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極具破壞性,甚至可能導致患者產生嚴重畸形,從而失去部分活動能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該病與免疫調節異常、環境因素、遺傳因素都有一定關係,但真正的病因至今未明。也就是說,類風溼關節炎可發生在各種氣候環境中,它主要是與免疫系統異常相關”。

  誤區3:得沒得病,“類風溼因子”說了算

  “臨床中常常遇到一些患者,看到化驗單上‘類風溼因子陽性’,就認為自己得了‘類風溼’,如果醫生沒有按‘類風溼’來治,他們就會非常不理解。”這正是人們的一個誤解。

  新認識:類風溼因子並非類風溼關節炎的特異性診斷指標,除了類風溼關節炎外,其他一些常見的風溼病,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等也常常出現。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內膜炎,慢性肝炎等也可出現類風溼因子陽性,甚至正常人也有4% 的人會出現陽性。因此,類風溼因子陽性者不一定就是類風溼關節炎。在類風溼關節炎中,類風溼因子陽性率為60% 左右。但類風溼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溼關節炎。所以說,是否診斷類風溼關節炎一定要綜合患者的臨床症狀、體徵、血液檢查(抗CCP抗體、MCV、AKA、APF等抗體)及影像學檢查,不能僅憑類風溼因子。

  誤區4:類風溼關節炎治不好

  很多人由於受到虛假廣告的影響,認為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不死癌症”的慢性疾病,得了就無藥可治,有的乾脆放棄治療。

  新認識:“隨著風溼病學科的飛速發展,目前類風溼關節炎已不是不治之症。只要能早期診斷,抓緊時機給予積極正確的綜合治療措施,多數患者可以保持關節不變形,生活工作都不受影響。”對於人們的誤解與擔心,但她同時提醒說,“如果不早期規範治療,會造成不可逆的關節破壞,嚴重影響活動功能。”

  很多初期患者正是由於一些認識誤區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使病情的發展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造成了不堪設想的後果。“對於類風溼關節炎來說,成功的治療策略是早期積極治療。”

  誤區5:類風溼關節炎一定要用激素治療

  “治療類風溼,肯定得用激素。”在治療階段,很多患者擔心要用激素治療。

  新認識:目前,類風溼關節炎的首選藥物是改變病情的抗風溼藥,而不是激素。僅有少數患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需要酌情考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