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步驟】
1、體位:取平臥位,患側向上。
2、常規消毒、包頭、鋪巾。
3、麻醉:1%利多卡因加0.1%腎上腺素作耳顳、迷走、耳大神經阻滯麻醉,耳後乳突區皮下浸潤麻醉;2%利多卡因加0.1%腎上腺素作外耳道四壁皮下浸潤麻醉。
4、做切口,分離面板、骨膜,暴露骨質:於耳廓軟骨與外耳道軟骨之間的凹下淺溝處,下自6點處開始沿後壁作切口向上至12點處,沿耳輪腳向上延長2cm,切開面板、皮下組織及骨膜。分離骨膜暴露乳突皮質,上至顳肌下緣,下至乳突尖,前至顴突根部,後距外耳道後壁約2cm,置乳突牽開器,暴露乳突標誌,剝離外耳道後壁和上壁的面板和骨膜,直到鼓環為止。
5、去除骨質,進入鼓竇及鼓室。
A、篩區進路:自外耳道後上棘後方(篩區)處開始鑿開骨質進入鼓竇,擴大鼓竇口,經鼓竇入口鑿除上鼓室外側壁骨質進入上鼓室,暴露病變。
B、皮質下入路:在外耳道後上棘的內方約5mm處,即外耳道後壁和上壁的交角處向內後鑿開進入鼓竇,擴大鼓竇口,經鼓竇入口鑿除上鼓室外側壁骨質進入上鼓室,暴露病變。
C、上鼓室進路:將外耳道面板和骨膜剝離到相當於上鼓室外側壁處,用鈍頭彎探針緊靠鼓切跡下方探入上鼓室,鑿除上鼓室外側壁骨質,使上鼓室完全開放。在探針探查下,經鼓竇入口鑿開鼓竇,完全敞開鼓竇,暴露病變。
6、鑿開鼓竇外側乳突皮質及氣房。
7、清除乳突、鼓竇內的病變。
8、斷骨橋:乳突、鼓竇內的病變清除後,即可看清鼓竇入口,鑿斷骨橋。(向前需直達上鼓室外側壁前緣,即完全開放顯露上鼓室,不留隱窩;向後到鼓竇入口水平,鼓竇入口底部外側不得留有隆起的骨質,向下不得低於鼓竇入口的底部,因其底有面神經和水平半規管)
9、處理鼓室:骨橋去除後即可清楚的看到鼓室,清除鼓室內的病變。
10、削低外耳道後壁及面神經嵴。(內側段不能低於水平半規管及砧骨窩,外耳道後壁外端可削至與外耳道下壁平行,如遇骨內小動脈出血,表示已接近面神經管,因面神經管的外側骨壁內常有一小動脈與面神經平行)
11、切開外耳道皮,形成皮瓣:沖洗術腔,徹底止血後,將外耳道皮瓣從前上方剪斷,修剪去其皮下組織,切除外耳道軟骨,然後向後下方翻轉,鋪蓋於乳突腔內。
12、填塞術腔,縫合切口:將剪成段的碘仿紗條10根填入術腔,縫合切口,耳部敷料繃帶加壓包紮。
【手術意外】
1、致命性大出血:因解剖異常或術中損傷,如乙狀竇、乳突導血管、頸內動脈、頸靜脈球損傷致致命性大出血。
2、術中、術後面神經癱瘓:即面部表情運動喪失、額紋消失,不能皺眉與閉目,鼻脣溝變淺,口角下垂向健側歪斜,伸舌偏向健側,鼓鰓漏氣,口角漏液等現象。
3、術後不幹耳、耳內長期流膿。
4、術後聽力下降,甚至全聾。
5、術後永久性眩暈。
6、腦脊液漏:即鼓室蓋、鼓竇蓋、硬腦膜損傷致腦脊液漏,甚至腦膜疝形成。
7、顱內感染,腦膜腦膨出。
8、化膿性耳廓軟骨膜炎形成、耳廓畸形。
9、迷路炎形成。
10、切口併發症:出血、感染、血腫、漿液腫、裂開、不癒合或癒合延遲,瘻管及竇道形成;區域性面板瘢痕或畸形,切口周圍面板麻木。
11、術後需長期換藥。
12、中止手術。
13、術中為完全清除病變,必要時剪斷鼓索神經或摘除部分或全部聽骨。
14、術後味覺下降。
15、術後原有疾病加重。
16、術中、術後出現罕見併發症。
17、送病理,病理為其它。
18、復發。
19、術後感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