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副主任醫師 甄熙奎

  環狀混合痔是臨床中最常見最嚴重的痔病,外剝內扎仍然是手術治療環狀混合痔治療的主要術式, 易產生術後療程長、術後肛門疼痛劇烈、肛門水腫等併發症,為減少這些併發症,作者自2006年開始採用外剝內扎加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環狀混合痔取的了一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按照2000年4月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肛腸外科組制定的診斷標準,將180例環狀混合痔的住院患者納入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25~70歲, 病程5~35年,其中伴有嵌頓52例。對照組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齡25~70歲,病程5~35年,其中伴有嵌頓5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 排除標準 兩組病例均排除年老體弱、肛門括約肌鬆弛者、肛門直腸其他腫瘤性疾病及肛管直腸脫垂病例。

  1.3 治療方法

  1.3.1 術前準備便祕患者均服本院製劑清寧膠囊調理大便至正常;伴嵌頓水腫者先予消炎、本院製劑硝硼散坐浴、外敷本院製劑三黃膏,待嵌頓水腫減輕後方予手術。

  1.3.2 麻醉兩組患者均採用骶管麻醉或鞍狀麻醉,或採用區域性浸潤麻醉。

  1.3.3 手術方法治療組採用外剝內扎[2]加內括約肌切斷術。麻醉成功後,患者取右側或左側臥位,常規碘伏消毒鋪巾,肛內消毒,擴肛鬆弛肛門,充分暴露病變部位,即可見到內痔區的痔核自然分界,查清痔核數量及分佈情況,設計分段計劃和位置,按痔核的多少,分組處理。內外痔區各夾一把組織鉗,牽起面板、粘膜,於外痔兩側面板作“V”形切口,將痔核從括約肌處剝離至齒線上0.2~0.3cm,鉗夾齒線上部分痔核基底部,鉗下8字縫扎,切除痔核後殘端加強結紮一道。同法處理其餘痔核,但結紮痔核時儘量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同時選擇側方內括約肌切斷術,一般選擇在側方9點或3點處。若在後方切斷,術後易發生肛門溢液。若在前方切斷,則在術後括約肌機能降低,易發生肛門失禁。方法:首先以手指按壓肛管側方確認肛門內括約肌肌間溝,此時可感覺到環狀的內括約肌的輪廓,以切除的內痔處入手,以止血鉗仔細剝離肛管皮下與內括約肌之間,顯示微白色的內括約肌纖維,以兩把小止血鉗自下而上夾住內括約肌,在兩鉗之間剪斷內括約肌約1/2,向上達齒狀線水平。肛管伸展性良好,可容納兩指,切口不縫合。對照組患者按上述傳統外剝內扎手術方式而不做側方內括約肌切斷術。

  1.3.4術後處理 術後兩組患者便後均採用本院製劑硝硼散坐浴,用本院製劑玉紅膏換藥,每日1次,從術後第3天起每日常規塞入本院製劑三黃栓1枚,靜滴抗生素(頭孢噻肟鈉)治療4d。

  1.4 療效標準 治癒:大便正常,無便血脫出,不疼痛,肛檢內外痔消失,創面癒合,肛門功能正常。好轉:大便正常,無出血脫出,或感肛門輕度墜脹不適,肛檢見仍有少許輕度的內痔或外痔。無效:病情基本同前,症狀無明顯改善,肛檢所見基本同術前。

  2、結 果

  2.1 治療結果 採用外剝內扎術加內括約肌切斷術(治療組)和傳統的外剝內扎術(對照組)兩種手術方法治療的180例患者均治癒,兩組無差異。

  2.2觀察術後創面癒合時間、術後疼痛程度、水腫程度、恢復天數

  2.2.1觀察兩組創面癒合時間,採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組別 創面癒合時間(t/d)

  治療組(n=90) 19.68±3.38

  對照組(n=90) 25.15±2.30

  表1兩組創面癒合時間比較( ±s),p〈0.05

  2.2.2術後疼痛、水腫 觀察標準均參照1975年全國肛腸學術會議制訂的統一標準。

  ①疼痛Ⅰ°:肛門輕微疼痛,不必處理;Ⅱ°:肛門疼痛,無明顯痛苦表情,服一般止痛藥即可緩解;Ⅲ°:肛門疼痛較重,有痛苦表情,需用哌替啶(度冷丁)類藥物方能止痛;

  ②水腫Ⅰ°:區域性輕度水腫,不影響活動;Ⅱ°:區域性明顯水腫,活動受阻。採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