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治醫師 趙道洪

  通俗意義上的“胯股痛”、“胯骨痛”、“大腿根部疼痛”,醫學上稱為“髖痛”。“髖痛”患者很多,表現為髖關節周圍令人困擾的疼痛。

  髖關節位置較深,病人很難描述疼痛的具體位置,常感覺大腿根部前方、側方、或後方臀部的疼痛不適,但用手又觸控不到確切的疼痛點,加上週圍豐厚的肌肉使得疼痛更加難以捉摸。疼痛有時伴彈響和交鎖感,還可能有髖關節伸屈旋轉等活動度的降低。

  引起髖痛的病因很多,不同年齡段有很大差異。目前對於成年或青少年髖痛,臨床診斷多集中在股骨頭壞死、滑膜炎、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骨關節炎等幾個方面。股骨頭壞死的病廢率較高,一些髖痛病人被醫生作出股骨頭壞死的疑似診斷後,常常陷入四處求醫,心情忐忑不安地等待病情變化的窘境。而目前對骨關節炎則缺乏有效治療手段,一旦診斷該病,患者只有等到病情終末期接受髖關節置換。另外一部分無法確診的,則被籠統地歸結為“滑膜炎”。

  我們從下面陳小姐的例子中,可以對髖痛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困境有個大概的認識。陳小姐,32歲,近年來無明顯誘因出現右髖關節疼痛,經過休息後疼痛有所緩解,但總在活動中有隱痛,尤其是不能長時間行走。

  坐姿起立或臥位翻身時,常感覺左髖深部突然被卡住,或者伴有“卡嗒”聲。陳小姐為了右髖疼痛,曾去多家醫院就診,大多數醫生認為沒有明顯病變,少數醫生懷疑股骨頭壞死。曹小姐未自己的病情不能得到明確診斷深感苦惱,又因為擔心可能存在股骨頭壞死而成天憂心忡忡。

  隨著關節鏡技術和裝置的進步,髖關節鏡外科得到了發展,使醫生可以通過微創的手段為患者明確診斷和有效治療。髖關節鏡使我們認識到髖痛的另一種常見病症――“股髖撞擊症”。解剖上正常的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好似頭和帽子的關係。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帽子的內沿不光滑,勢必摩擦頭部引起疼痛不適;而一個孩子的頭長大了,自然也不能再戴以前的帽子。

  所謂的“股髖撞擊症”,是由於髖關節發育異常,在髖臼緣或股骨頭出現多餘的骨質,造成“帽子”和“頭”不匹配而發生過度磨損,從而損傷了髖關節內部結構。如果損傷了髖關節的盂脣,可能會引起“交鎖”和“彈響”等臨床表現。長期的股髖撞擊會導致髖關節“退化”,嚴重退變的在後期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因此,“股髖撞擊症“應得到及時診治。

  “股髖撞擊症“的發生,除了一部分有先天性的解剖異常,大多數患者還伴有急慢性關節損傷史。類似損傷在足球、滑冰、滑雪、舞蹈等運動專案中很常見。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髖部疼痛,在變換髖部姿勢時有彈響聲,或者關節突然卡住的感覺。

  患側髖部力量下降,急速奔跑或單腿支撐困難。嚴重的患者甚至不能側臥。由於“股髖撞擊症”在我國骨科、運動醫學界還是個比較新穎的名詞,缺乏相關經驗的醫院多難以明確診斷,因而誤診誤治很多。最常見的被誤診為“股骨頭壞死”、“滑膜炎”、“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等。

  髖關節鏡外科的進步,不但有助於“股髖撞擊症”的診斷,更使其治療迎刃而解。關節鏡是真正意義上的微創外科,僅通過2~3個5mm的切口,將專用工具引入關節腔中進行手術操作。在關節鏡的監視下,醫生能夠有效地進行髖關節腔的清理,去除引起撞擊的骨贅,修補損傷盂脣,促進損傷關節軟骨修復等手術步驟。手術創傷小,術後患者恢復快,可早期扶拐下地行走,一般不影響生活自理。因為沒有損傷相關結構,很少殘留後遺症。

  上面提到的陳小姐即為典型的“股髖撞擊症”合併“盂脣損傷”,經髖關節鏡手術,僅僅通過2個小切口,即磨除了造成撞擊的多餘骨贅,術後第二天即扶拐下地行走,2個月後恢復正常生活,術前的疼痛、彈響和交鎖消失。陳小姐對於手術切口小、早期恢復工作、療效明顯等感到滿意。

  除了上述“股髖撞擊症”,關節鏡也可以處理其它髖關節內疾病,如關節內的“遊離體”、“韌帶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等。甚至可以用於早中期股骨頭壞死的治療,通過關節鏡下判斷股骨頭的形態、關節軟骨的質量,能夠充分評估病情和判斷預後。關節鏡下股骨頭鑽孔減壓,也是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的一種有效手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