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性病科 主治醫師 李楊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面板病,發病率為70% 87%,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響超過了哮喘和癲癇。臨床醫師對痤瘡的治療選擇存在很大差異,有些治療方法療效不肯定,缺乏循證醫學證據支援,個別方法甚至會對患者造成損害。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痤瘡的指南來規範其治療是非常必要的。

  1、痤瘡的病理生理學

  痤瘡是毛囊皮脂腺單位慢性炎症性疾病,發病機制仍未完全闡明。遺傳、雄激素誘導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痤瘡丙酸桿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應等因素都可能與之相關。

  2、痤瘡的分級

  痤瘡分級是痤瘡治療及療效評價的重要依據。為臨床使用簡單方便,本指南主要依據皮損性質將痤瘡分為3度和4級:輕度(I級):僅有粉刺;中度(Ⅱ級):炎性丘疹;中度(Ⅲ級):膿皰;重度(IV級):結節、囊腫。

  3、患者教育

  健康教育

  ①飲食:限制可能誘發或加重痤瘡的辛辣甜膩等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②日常生活:避免熬夜、長期接觸電腦、曝晒等,注意面部面板清潔、保溼和減少皮脂分泌,保持大便通暢;

  ③心理輔導:痤瘡患者,特別是重度痤瘡患者較易引起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因此,對這類患者還需配合必要的心理輔導。

  區域性清潔

  應選擇清水或合適的潔面產品,去除面板表面多餘油脂、皮屑和細菌的混合物,但不能過分清洗。忌用手擠壓、搔抓粉刺和炎性丘}等皮損。

  日常護理

  部分痤瘡患者面板屏障受損,且長期口服或外用抗痤瘡藥物如維A酸,往往會加重面板屏障的破壞,導致面板敏感。因此,除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化學剝脫外,有時也需要配合使用功效性護膚品,以維持和修復面板屏障功能。如伴面板敏感,應外用舒敏、控油保溼霜,區域性皮損處可使用有抗痤瘡作用的護膚品;如面板表現為油膩、毛孔粗大等症狀,應主要選用控油保溼凝膠。

  4、痤瘡的區域性治療

  外用藥物

  外用維A酸類藥物

  具有調節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分化、改善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及抗炎的作用,還具有控制痤瘡炎症後色素沉著和改善痤瘡瘢痕等功效,和抗炎抗菌藥物聯合使用可以增加相關藥物的面板滲透性。外用維A酸類藥物是輕度痤瘡的單獨一線用藥,中度痤瘡的聯合用藥以及痤瘡維持治療的首選藥物。

  目前常用的外用維A酸類藥物包括第一代維A酸類藥物如0.025%~0.1%全反式維A酸霜或凝膠和異維A酸凝膠,第三代維A酸類藥物如0.1%阿達帕林凝膠。

  阿達帕林在耐受性和安全性上優於全反式維A酸和異維A酸,對非炎症性皮損療效優於全反式維A酸,可以作為外用維A酸類藥物治療痤瘡的一線選擇藥物。外用維A酸類藥物常會出現輕度面板刺激反應,如區域性紅斑、脫屑,出現緊繃和燒灼感,但隨著使用時間延長可逐漸消失。建議低濃度或小範圍使用,每晚1次,避光。

  過氧化苯甲醯

  為過氧化物,外用後可緩慢釋放出新生態氧和苯甲酸,具有殺滅痤瘡丙酸桿菌、溶解粉刺及收斂的作用。可配製成2.5%、5%和10%不同濃度的洗劑、乳劑或凝膠,少數敏感面板會出現輕度刺激反應,建議敏感性面板從低濃度及小範圍開始試用。過氧化苯甲醯可以減少痤瘡丙酸桿菌耐藥的發生,如患者能耐受,可作為炎性痤瘡的首選外用抗菌藥物之一,本藥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聯合外用維A酸類藥物或外用抗生素。

  外用抗生素

  常用的外用抗生素包括紅黴素、林可黴素及其衍生物克林黴素、氯黴素或氯潔黴素等,用乙醇或丙二醇配製,濃度為1%~2%,療效較好。1%氯林可黴素磷酸釀溶液系不含油脂和乙醇的水溶性乳液,適用於面板乾燥和敏感的痤瘡患者。

  近年來發現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對痤瘡丙酸桿菌有較好的殺滅作用及抗炎活性,且與其他抗生素無交叉耐藥性,也可作為外用抗生素用於痤瘡治療的選擇之一。由於外用抗生素易誘導痤瘡丙酸桿菌耐藥,故不推薦單獨使用,建議和過氧化苯甲醯或外用維A酸類藥物聯合應用。

  二硫化晒

  2.5%二硫化晒洗劑具有抑制真菌、寄生蟲及細菌的作用,可降低面板遊離脂肪酸含量。用法為潔淨面板後,將藥液略加稀釋均勻地塗布於脂溢顯著的部位,3~5min後用清水清洗。

  其他外用藥物

  5%~10%硫磺洗劑和5%~10%的水楊酸乳膏或凝膠具有抑制痤瘡丙酸桿菌和輕微剝脫及抗菌作用,可用於痤瘡治療。外用抗菌、抗炎藥物用法一般建議點塗於皮損處,而外用維A酸類藥物由於具有抗微粉刺作用,建議在皮損處及痤瘡好發部位同時應用。療程通常需8~12周或更長。

  化學療法

  果酸作為化學療法在痤瘡治療中已獲得了肯定的效果。果酸廣泛存在於水果、甘蔗、酸乳酪中,分子結構簡單,分子量小,無毒無臭,滲透性強且作用安全。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干擾細胞表面的結合力來降低角質形成細胞的粘著性,加速表皮細胞脫落與更新,調節皮脂腺的分泌,同時刺激真皮膠原合成,黏多糖增加及促進組織修復。

  治療方案:應用濃度20%、35%、50%、70%的甘醇酸(又名經基乙酸,來源於甘蔗)治療痤瘡,視患者耐受程度遞增果酸濃度或停留時間。每2-4周治療1次,4次為1個療程,增加治療次數可提高療效。對炎性皮損和非炎性皮損均有效。果酸治療後區域性可出現淡紅斑、白霜、腫脹、刺痛、燒灼感等,均可在3~5d內恢復,如出現炎症後色素沉著則需3~6個月恢復。治療間期注意防晒。

  物理治療

  光動力療法(PDT):外用5-氨基酮戊酸(ALA)富集於毛囊皮脂腺單位,經過血紅素合成途徑代謝生成光敏物質原卟啉IX,經紅光(630nm)或藍光(415nm)照射後,產生單態氧,作用於皮脂腺,造成皮脂腺萎縮,抑制皮脂分泌,直接殺滅痤瘡丙酸桿菌等病原微生物,改善毛囊口角質形成細胞的過度角化和毛囊皮脂腺開口的阻塞,促進皮損癒合,預防或減少痤瘡瘢痕。

  適應證:Ⅲ級和IV級痤瘡,特別是伴有脂肪肝、肝功能損害或高脂血症的痤瘡患者。術後需避光48h,以免產生光毒反應。輕、中度皮損患者可直接使用LED藍光或紅光進行治療。

  鐳射療法:多種近紅外波長的鐳射,如1320nm鐳射、1450nm鐳射和1550nm鐳射常用於治療痤瘡炎症性皮損,根據皮損炎症程度選擇適當的能量密度及脈寬,4~8個治療週期,每次間隔2~4周。強脈衝光和脈衝染料鐳射有助於炎症性痤瘡後期紅色印痕消退。

  非剝脫性點陣鐳射(1440nm鐳射、1540nm鐳射和1550nm鐳射)和剝脫性點陣鐳射(2940nm鐳射、10600nm鐳射)對於痤瘡瘢痕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臨床應用時建議選擇小光斑、較低能量和低點陣密度多次治療為宜。

  其他治療

  粉刺清除術:可在外用藥物的同時,選擇粉刺擠壓器擠出粉刺。擠壓時,注意無菌操作,並應注意擠壓的力度和方向,用力不當,可致皮脂腺囊破裂,導致炎性丘疹發生。

  囊腫內注射:對於嚴重的囊腫型痤瘡,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醋酸曲安奈德混懸劑+1%利多卡因囊腫內注射可使病情迅速緩解,每1~2周治療1次。多次注射時需預防區域性面板萎縮及繼發細菌性感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