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不少人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這種疼痛初期往往表現為輕微的鈍痛,間隙性,休息好轉。但如果不注意,可能會反覆發作。
一些老年骨關節炎病患者常常感覺到,膝關節疼痛的出現往往是發生在勞累以後,比如那天拎著很大袋東西走了很遠的路,或者爬完山回來等等。除此之外,疼痛的發生,和天氣也有一定聯絡,當天氣突然變得陰冷、潮溼時,膝蓋就特別不好使。
疼痛時,絕大多數人會自然減少了關節的活動――行走少了,甚至跛著腿行走(疼痛的那條腿基本不受力)。經過休息疼痛有所緩解,但也可能是暫時的。如果不注意保養,隨著時間的推移,關節疼痛發作次數的增多,漸漸地,患者就會感到關節活動不靈活、僵硬,比如從坐位變為站立,腿一下子伸不直,需要踢動幾下,或者揉揉膝蓋,才能勉強行走。
這是因為,關節發生了退變,並因此出現了無菌性炎症(關節炎)。所謂的退變,其實就是一種老化。
運動時,注意護著點關節
正處於青壯年時期的人,身體如日中天,膝蓋自然也是很健康的。不少人從40多、50歲開始就開始有關節軟骨的退變。關節的退變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愈發嚴重,並且理論上講,總體上它只能退變逐漸加重(或者維持基本不加重的狀態),“一旦軟骨發生了退變,逆轉為正常幾乎不可能,不太可能變得比年輕時更好”,廖威明教授說道。
因此,想在年老時不用拄著柺杖一瘸一瘸地走路(甚至完全站不直),就要在關節還沒有發生嚴重退變和畸形時,好好對待它、保養它。
關節的保養,最重要有兩點:一是合適的工作條件與負重姿勢,避免不良工作或生活姿勢和狀態對關節的損害,比如長時間的負重行走和站立,長時間的下蹲或跪蹲;二是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還要選擇合適的運動量,或者在運動中注意避免運動對關節的損傷,所謂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就是在運動時和運動後不會感覺到關節的不適;三是注意保暖,避免過冷過溼外界環境影響;四是要注意體重,避免過重的體重增加關節負荷。
合適的運動,對年輕人來說,還包括要防止運動傷害。年輕人,尤其是男性,一般都喜歡做些競技運動,如踢足球、打羽毛球、打籃球等,這些運動裡面的彈跳、急停、轉身等,可能包含急性改變關節運動方向的動作,特別容易使關節發生扭傷、半月板撕破、關節軟骨損傷等情況,影響關節的健康。因此,在進行這些運動前,一定要先熱身,讓關節、韌帶和肌肉做好運動的準備,同時注意合適的運動程度和運動量。
下班後要運動,還要每小時動一動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年輕人不喜歡運動,尤其是都市的上班族,他們因為工作性質,甚至可以坐在電腦前半天都不挪動一下位置,這種情況,不僅對頸椎腰椎不利,對膝關節也是不利的。
膝關節之所以能穩定、靈活地運動,是因為關節周圍有眾多的韌帶保護,使得膝蓋能夠支撐全身重量,如果久坐或不鍛鍊,肌肉沒勁了,韌帶鬆弛了,膝蓋的活動可能就會出現“差錯”,膝蓋就容易受傷。
當然,也有人已經注意到自己缺乏運動的狀況,因此會在下班以後,到健身房或運動場去運動。廖威明教授強調說,“工作8小時後運動固然是好,但如果有條件,每小時小休一會,活動一下頸椎腰椎和關節,對人體脊柱關節維持健康狀態是有益的。
長時間靜坐,人體腿部的肌肉大部分就會處於無收縮的鬆弛狀態,而肌肉長時間不收縮,其力量就會減弱,血液迴圈也會變差,從而造成肌肉、肌腱、韌帶的力量減弱;而另一方面,一部分肌肉韌帶可能處於長時間應力作用和痙攣,容易發生肌肉韌帶疲勞,繼發骨質增生。每隔一段時間的適當活動脊柱和關節,脊柱和關節周圍肌肉就可以得到適當的鍛鍊,不至於出現“用進廢退”的情況,脊柱和關節也能維持正常狀況。
不覺得冷,也要暖著膝蓋
關節的保暖,聽起來像是針對老人家說的,實際不然。膝關節是一個“皮包骨”的結構,用手摸摸,就能感覺到面板下面就是骨頭了,可見它沒有厚厚的一層脂肪或肌肉保護著,這也意味著它特別怕冷。
寒冷對關節來說,是一種刺激,它也會導致關節出現無菌性炎症,從而損傷關節的健康。因此,關節(尤其是膝關節)的保暖,應該從年輕的時候開始,不少女性大冬天還穿著小短裙,當時是既動人,也“凍人”。凍人的背後,就為發生關節炎埋下了病根。
看到這裡,估計不少美女會反駁說:“當時穿短裙絲襪,真的不覺得很冷,沒有感覺膝蓋發涼,這應該沒問題吧?”
對此,廖威明教授的觀點是,關節炎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累積的漸變過程,因為人體有頑強的自我修復能力,但真等到不適症狀出現了,就說明情況已經發展到“失控”狀態了。
所以,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平時都應該多注意膝關節的保暖。當然,保暖可以被動保暖,也可以“主動”保暖。主動保暖的意思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禦寒能力,比如冬泳、冷水浴(冷水澡)等,“主動”保暖需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而且依然需要在“禦寒”活動後要保持關節“暖和”。每個人的個體對寒冷的感受不一樣,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主動”和被動保暖的方式。
天氣寒冷時,佩戴羊毛、羊絨等保暖護膝,圍住膝蓋是很好的選擇。不過,長期佩戴運動型護膝並不見得很好,因為運動型護膝對膝蓋長期佩戴,反而會導致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偷懶”,容易導致廢用性萎縮,進而使關節的退變加重。運動護膝應該是在運動過程中佩戴的,如果沒有醫生的特別囑咐,日常生活時並不需要長期佩戴。
手術前,問醫生兩個問題
對於膝關節已經發生了退行性骨關節炎的人來說,延緩或阻斷關節炎的加重是最重要的,也是其治療的目的。
在病情較輕,只是偶爾出現膝蓋疼痛的時候,應儘量使用對人體沒有創傷的治療方法,例如減肥、不搬持重物、合理運動等,這些行為,目的是減輕關節所承受的過度負荷。因為除非不直立行走,否則一站起來,膝關節就要承擔整個人體的重量(包括所拎的、背的東西的重量),因此,避免膝關節過度負荷,是所有治療中最基礎和最重要的一項。
合理使用外用藥物、理療也能減輕關節的疼痛和僵硬,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張力,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是常用的緩解症狀的治療藥物,這些藥物除了止痛,還有消除炎症的作用。但是,應用此類藥物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
在骨關節炎的早、中期,往關節腔裡注射透明質酸鈉也是有一定意義的,透明質酸鈉就像關節的潤滑劑,能在關節軟骨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起到潤滑關節、保護關節軟骨的作用。
當患者的膝關節有較嚴重的持續性疼痛,及明顯的關節活動障礙,影響工作及生活時,則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在決定手術前,要先問醫生兩個問題:一是一定要手術嗎?二是做什麼手術?
目前治療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醫生說的手術常指兩種,一是關節鏡手術,這種手術適合輕、中度的骨關節炎患者,尤其適合關節有遊離體、機械卡壓症狀、腫脹、積液,的患者。
另外一種是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人工膝、髖關節置換是成熟的外科手術,可以為嚴重疼痛、功能障礙患者提供無痛、較好功能的關節活動,有效提高生活質量,但良好療效的獲得取決於準確掌握手術適應症、良好的手術技術和正確術前後處理。
關節置換手術必須有嚴格的手術指徵,患者必須有長期持續的疼痛、關節畸形或者功能障礙,X片檢查明確看到有嚴重骨關節炎表現,並且經過保守治療證實無效,而且沒有更有效的其他手術方式解決。而且,施行人工關節需要專門技術,需要術前評估和圍手術期的科學合理處理,需要良好的功能康復,並不僅僅是手術的問題,因此,需要綜合實力強的醫院和有資質的關節外科專科醫生才可獲得預期效果。
還有一種手術稱為截骨手術,主要用於由於外傷或發育因素引起膝關節外骨性畸形,可以通過截骨矯正下肢力線不良,改善關節功能。這類患者通常相對年輕,而且無明顯骨關節炎表現才可考慮此類手術方式。
因此,在術前,要諮詢醫生,是否需要手術,做什麼型別手術,手術效果和併發症發生情況。
如果在老年患者肉眼都能看到腿部有明顯畸形時,比如腿伸不直(或屈曲度不佳),或有明顯X形腿、O形腿,再加上持續疼痛、功能障礙,“這說明其病情是比較嚴重的,很可能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治療”,廖威明教授告訴大家,“當然,是否需要手術,病人是否可以承受手術,需要結合病人的臨床症狀、區域性表現、影像學、身體狀況等具體情況並進行綜合評估才可作出符合實際的選擇,而且,手術也並不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也不可以完全達到一個正常的關節,手術也有併發症風險。因此,儘管手術是成熟和有效的,但需要慎重選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