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任醫師 王成偉

        2 、以老年髖部骨折救治為契機,探尋適合國人的標準化流程  

某種疾病治療的標準化流程又稱為治療指南,它往往是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前瞻性研究或循證醫學的結果,是一個國家醫療水平成熟的標誌之一。澳大利亞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髖部骨折的治療指南,並根據臨床實踐不斷進行更新。雖然我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數量龐大,但在治療指南方面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儘管如此,國內一些專家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且率先進行了探索。張長青教授率先建立了老年髖部骨折綠色通道,以“急診評估與准入,麻醉會診與準備,術後監護和康復”為工作核心,力求使>65歲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經綠色通道在傷後48 h內接受手術。這種綠色通道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建立多學科協作團隊做好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圍術期處理。Marcantonio等建立了積極的老年諮詢團隊,重視處理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水電解質失衡、疼痛等一系列圍術期問題;並採取早期拔出尿管,鼓勵患者早期下地活動,預防性給予低劑量氟哌啶醇等措施,使譫妄的發生率降低了22%。Lundstrom等則專門建立了老年骨科病房,對患者進行專業化診治,降低了褥瘡、泌尿道感染、譫妄等合併症的發生率。受到這種醫療模式的啟發,筆者所在的醫院於2012年在國內率先成立了老年骨科病房,提出了多學科醫護合作診療模式治療老年骨折,即“每位患者一入院即由多學科診療團隊對患者全身情況及專科病情進行綜合性評定(入院評估),並在24 h內針對特定患者制定個體化綜合診治和康復訓練方案,並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隨時進行調整。

術前會同麻醉科醫師制定麻醉方案(術前評估),術後當天即開始有針對性進行功能訓練,鼓勵患者早期離床。”這種多學科醫護治療模式具體表現在:

(1)對圍手術期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加強營養支援;

(2)補液時注意出入量,一定要做到“出大於入”,避免迅速補血補液造成的心衰;

(3)注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4)手術應該爭取在傷後24~36 h內進行,手術要力求簡單,以微創為方向;

(5)術後鼓勵患者早期功能鍛鍊,回病房即開始行連續被動訓練(continuouspassive motion, CPM)和足底泵等功能鍛鍊,術後第1天包括坐起,肺部功能鍛鍊,下肢肌肉等長收縮。術後第2天坐床緣,雙下肢擺動練習,逐漸直腿抬高等練習。第3天包括站立及使用輔助器械(助行器等)情況下進行雙下肢非限制性負重,逐步過渡到移步及行走,摔倒的預防方案也作為術後早期功能鍛鍊的一部分;

(6)術後應用低分子肝素預防深靜脈血栓,可按常規給予6 000U/次,2次/d。但對於心臟瓣膜置換術後常規抗凝的患者,需要聯合血液內科、心血管內科會診,尋找最佳的抗凝方案;

(7)大部分患者首選採用區域阻滯麻醉,減少術後併發症,必要時全麻,插管全麻患者術後往往多痰或排痰困難。老年骨科成立一年多來,宋朝暉等共診治老年粗隆間骨折297例,將其與前一年在普通骨科病房診治的136例患者進行對照。發現實驗組合並症檢出率明顯提高,圍術期併發症顯著下降,臥床時間縮短。提示在大型骨科專科醫院建立老年骨科專科病房,探索老年髖部骨折治療標準化流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楊宗酉等較為詳盡地介紹了股骨頸骨折治療的現狀和不足,不但對以股骨頸骨折診治為課題的研究生具有很好的幫助,對臨床骨科醫師也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劉勃醫師的Pipkin IV型骨折治療策略及療效分析從嚴格意義上講不屬於髖部骨折的範疇,但其收集35例Pipkin IV型骨折患者的資料難能可貴,且隨訪時間較長,最長達84個月。他通過對不同手術方式的選擇和預後之間的關係為我們今後處理這類棘手骨折提供了較高的參考價值。

       3 、展望

今後我國老年髖部骨折乃至整個老年骨科的發展核心是建立多學科協同治療中心,而建立老年創傷骨科專科病房無疑是實現這種多學科合作的最佳實現形式。在不久的將來,甚至會出現專業化的老年骨科醫院,以適應我國迅速老齡化的趨勢。此外,“老年骨折綠色通道”的理念對於指導老年骨折的急診處理具有積極意義,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總之,我們堅信通過中國骨科醫師的努力,我們必將實現老年骨折患者的“醫護康復一體化治療”,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老年骨折診療指南,從而在世界骨科舞臺上擁有中國自己的聲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