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主任醫師 胡鳳英

  鼻中隔偏曲不僅影響偏曲側鼻腔的通氣功能,還能影響對側鼻腔的生理功能和鼻竇的正常引流,最終引起一系列的症狀。鼻中隔偏曲的患病率,既往的報告差別較大(16%~79%),這種差別可能與鼻中隔偏曲的判斷標準和調查物件(如人種、年齡、性別等)不同有關。尤其是人種問題,歐洲人的頭顱前後徑較長,鼻樑高,氣道空間較長;而亞洲人的頭顱前後徑較短,鼻腔較小。因此,亞洲人鼻中隔偏曲的發病率可能更高,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

  鼻中隔矯正手術發展歷史

  鼻中隔矯正手術是糾正鼻中隔偏曲的最有效手段,也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早在1882年Ingals最早應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但直至1904年Killian才描述了此術式的詳細方法,並被Cottle(1950年)廣泛採用。1975年Smith將之改良為“鼻-鼻中隔矯正術”,將矯形與重建的範圍擴大到整個鼻中隔及其延伸的部分。隨著20世紀70年代鼻內鏡的問世與發展,促進了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手術的開展。在內鏡直視下處理鼻中隔偏曲,術野清晰,擴大了傳統手術適應證。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普遍存在過多切除鼻中隔支架的現象。這些術式雖能矯正鼻中隔偏曲,緩解症狀,但由於大面積鼻中隔軟骨和骨質被切除,造成鼻中隔主要支架缺失,使中隔黏膜過於鬆弛而擺動,並可導致鼻的緩慢變形,如鞍鼻、鼻背過寬、尖上區塌陷、鼻中隔穿孔等]。近年來出現了局限性鼻中隔成形術的新概念,它能很好地處理後段鼻中隔偏曲和區域性的鼻中隔距狀突(septal spurs),只切除彎曲的部分軟骨和骨質,保持了鼻中隔的硬度和支架。

  鼻中隔偏曲產生的生物力學分析

  如何通過解除導致鼻中隔偏曲的應力關係,糾正各種形式的鼻中隔偏曲的同時,保留鼻中隔軟骨及正常骨結構支架,避免併發症,仍是一個十分值得探索的課題。

  從骨的生長髮育角度來看,顱骨完成發育較早,而鼻中隔軟骨發育完成較晚,即在額骨與上頜骨、顎骨發育完成時鼻中隔軟骨還在生長。因此鼻中隔的上下均已固定,會因為無法延長而形成上下的應力關係,其主要集中於較薄弱的鼻中隔軟骨與周邊骨之間的連線部位,可能是鼻中隔偏曲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另外,鼻中隔有多個骨或軟骨組成,各部分生長是不平衡的。如圖1,開始時鼻中隔是軟骨性的,而後開始部分骨化。下方的犁骨、上頜骨鼻嵴、顎突最先骨化;而後鼻中隔後部逐漸向前骨化,骨化的順序是從頭側到尾側。當後方和下方的篩骨垂直板和犁骨、上頜骨顎突骨化固定後,軟骨部分還在延伸生長。因此這種發育不均衡所造成的張力,主要作用於鼻中隔軟骨的前、下和後方的三條線上,即與已骨化部分的交聯處,形成受力的三個核心區域,形成突起,嚴重時形成嵴,矩狀突,造成嚴重的偏曲。如圖2所示,第一條張力曲線:方形軟骨尾側端與鼻小柱大翼軟骨內側腳之間,形成前位偏曲;第二條張力曲線:鼻中隔軟骨與篩骨垂直板結合處,形成高位偏曲;第三條張力曲線:方形軟骨與犁骨、上頜骨鼻嵴和顎骨鼻嵴交界處,形成後位偏曲以及形態各異的鼻嵴和距狀突。

  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手術

  按照鼻中隔偏曲產生的生物力學規律,設計一種新的改良鼻中隔矯正手術術式,即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手術。其特徵如下:保留大部分鼻中隔軟骨和正常骨性支架;只切除三條張力線區域部分少許軟骨及骨質,解除導致鼻中隔偏曲的應力。手術步驟如下:

  首先於鼻前庭面板黏膜交界處行“L”型切口,且向鼻底延伸,切開黏膜、黏軟骨膜和軟骨,保留對側黏軟骨膜完整。內鏡直視下分離切口側鼻中隔黏膜軟骨膜,向上向後直至篩骨垂直板及犁骨上後部,向下向後鼻中隔軟骨下端與犁骨、上頜骨鼻嵴的連線,並細心分離對側黏軟骨膜。暴露3個張力形成核心區域:鼻中隔方形軟骨尾端,鼻中隔軟骨與篩骨垂直板結合處,鼻中隔軟骨下端與犁骨、上頜骨鼻嵴或顎骨鼻嵴接合處。

  術中用咬骨鉗咬除三條線形骨條,第一張力區域(A,B):方形軟骨尾側端的垂直軟骨條,約2mm;第二張力區(C):鼻中隔軟骨與篩骨垂直板結合處部分篩骨垂直板前緣的垂直骨條;第三張力區(D):咬除偏曲的犁骨、上頜骨鼻嵴和顎骨鼻嵴以及基底部水平軟骨條。形成中隔方形軟骨頂端連線,分離左右兩面,遊離前、後、下三邊。若為軟骨明顯偏曲,可在凹面對軟骨沿凹陷的方向劃痕數刀,可以起到拉直軟骨的作用;對重度高位偏曲的篩骨垂直板可用咬骨鉗夾持使其骨折而不切除,然後把方形軟骨復位於正中,對合雙側黏軟骨膜。該術式保留了偏曲的軟骨和骨質,這也是與傳統術式的主要區別之處。

  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手術的特徵

  該術式按照鼻中隔偏曲產生的生物力學規律,試圖重新樹立鼻中隔矯正的概念。通過解除產生三個張力的核心區域的方法,將發生變異的應力關係修正恢復正常,由新的應力關係來引起鼻中隔支架的重新塑型,以期在矯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時,減少手術併發疾病。它的意義在於:

  ①保持中隔的厚度和硬度,否則黏膜癒合到一起會導致黏膜萎縮和變形,如中隔缺損太大,唿吸時中隔產生扇動及哨音;

  ②有助於預防鼻錐和鼻尖的下塌,並可防止黏軟骨膜層結締組織的收縮;

  ③減少鼻中隔穿孔的發生。

  鼻腔阻力主要產生於鼻前部鼻瓣區。偏曲的部位如果位於功能性鼻瓣區的範圍內並且在此形成整個鼻腔的最小面積,其鼻阻力會升高很多。因此對於鼻中隔前位偏曲的處理非常重要[20]。三線減張中隔矯正手術解除了方形軟骨前端的張力,使其恢復至中線位置,對於位於鼻瓣區的前位偏曲病例效果非常明顯,這也是該術式區別於侷限性鼻中隔矯正手術等其它術式的關鍵點。

  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術後的恢復與以往手術不同。傳統完全切除中隔骨質手術後鼻腔恢復較快,但是如果保留軟骨結構或術中施行骨折之後會出現腫脹時間延長、蓄骨癒合的時間,所以要保持耐心。術後要保證隨訪質量,避免鼻腔粘連和狹窄,並進行合理用藥。

  手術年齡的選擇

  多年來由於手術觀念的侷限性,我們常常把中隔矯正手術鎖定為一個年齡限制,強調中隔手術應在18歲以後。這種舊的手術觀念影響了幾代人,認為未發育成熟的患者接受中隔矯正手術,鼻腔發生塌陷的可能性較大。現在看來有不少的兒童青少年一側鼻腔已經完全偏曲阻塞,如果等到18歲,他會長期張口唿吸引起下頜骨的順應性重塑改變,進而對生長髮育帶來負面影響,增加成年後惟患阻塞性睡眠唿吸暫停低通氣綜合症的風險。對這些兒童已經不能用年齡來限制,早期恢復鼻腔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El-Hakim等]以26位年齡4.5~15.5歲的兒童(平均年齡9.5歲)為研究物件,行鼻中隔矯正手術。在平均時間為3.1年的隨訪後,認為輕度的鼻背長度和鼻尖高度下降並無臨床意義。因此只要保留正常的鼻部骨性支架,兒童鼻中隔矯正術並非禁忌。

  結論

  鼻內鏡下用三線減張法進行鼻中隔成形術,簡單易行,安全可靠,鼻中隔畸形矯正充分,有利於術後鼻腔代償性改變向著生理狀態轉化,最終恢復鼻腔―鼻竇生理功能。儘管鼻中隔偏曲的特點和形式多樣,但通過切除三線張力區域,消除中隔軟骨和骨質之間的張力,可同時解決鼻中隔前位、後位、高位偏曲和嵴、距狀突等區域性畸形,符合鼻中隔偏曲產生的生物力學規律,將手術上升到微創水平。

  細節決定成與敗,我們應當思考結構重塑過程中細微之處,重視功能恢復干預中的人性化原則。正確認識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和臨床症狀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組織結構,恢復其基本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實現微創外科技術的宗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