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顯微骨科 主任醫師 李剛

  一、定義:

  激素性股骨頭壞死是因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或外源性皮質醇增加而引起的,以骨的活性成分(骨細胞,骨髓造血細胞及脂肪細胞)死亡為主要病理改變的病理過程,一般認為病理過程不可逆轉,最終導致股骨頭塌陷,髖關節疼痛,功能障礙,致殘率高,屬骨傷科的難治之症。

  二、診斷標準

  (一)病史

  有確鑿的長期或短期間斷大劑量使用激素,或有與非甾體消炎鎮痛藥長期交替使用的歷史。發病的時間不等,且與激素的總劑量有關。有一些患者,有輕微外傷為誘因而出現症狀。

  (二)症狀

  主要症狀為髖部疼痛,呈隱漸性鈍痛,也可呈急性劇痛發作。隱漸性鈍痛常位於腹股溝區,輕度跛行,站立或行走活動明顯,休息後減輕,有的向下痛至股前、臀部或膝內側部,有的出現腰背痛,後期出現休息痛及間歇性跛行等。症狀輕微者,常有患髖僵硬感。痛髖可因肌痙攣而致活動受限,但有時有兩次疼痛發作間歇,此時患髖功能恢復正常。多數先一側發病,後再累及對側。後期症狀加重,出現跛行,下蹲、盤腿等動作明顯障礙,有的需持拐行走。雙側患病者,步態蹣跚,行走困難。

  (三)體徵

  早期僅有區域性壓痛(股內收肌起點、腹股溝中點、縫匠肌起點、髖關節外側粗隆、臀中肌為常見壓痛點),“4”字試驗及Thomas徵均陽性。晚期髖關節各方向活動受限,肢體短縮,屈曲內收攣縮畸形,肌肉萎縮,患髖可出現半脫位體徵,Trendelenburg徵陽性。

  (四)X線表現

  應拍攝髖關節的後前位、側位或斷層片,必要拍攝雙髖,以對照緻密度。常在側位和斷層片上發現早期病變的重要徵象。臨床上可將X線表現分為4期。

  Ⅰ期:軟骨下溶解期。頭外形正常,僅在某些區域(如負重區)軟骨下出現囊性變或“新月徵”。

  Ⅱ期:頭壞死期。頭外形尚正常,在頭的外方或外上方及中部可見密度增高區,周圍有時出現硬化帶。

  Ⅲ期:頭塌陷期。頭部出現階梯狀塌陷或雙峰徵,軟骨下有細微骨折線,負重區變扁,並有周圍骨質疏鬆現象。

  Ⅳ期:頭脫位期。壞死區繼續向內下方發展,頭扁平、增生、肥大,可向外上方脫位,關節間隙狹窄,髖臼邊緣增生硬化。

  (五)結合X線、CT、MRI、骨掃描及骨活檢的ARCO分期

  0期:骨活檢結果與缺血性壞死一致,但其它所有檢查均正常。

  Ⅰ期:骨掃描陽性或MRI陽性或兩者均陽性,依賴股骨頭累及的位置,病變再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

  ⅠA:股骨頭受累<15%。

  ⅠB:股骨頭受累15%~30%。

  ⅠC:股骨頭受累>30%。

  Ⅱ期:X線片異常(股骨頭斑點狀表現,骨硬化,囊腫形成及骨質疏鬆),在X線片及CT片上無股骨頭塌陷,骨掃描及MRI陽性,髖臼無改變,依賴股骨頭受累的位置,病變細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

  ⅡA:股骨頭受累<15%。

  ⅡB:股骨頭受累15%~30%。

  ⅡC:股骨頭受累>30%。

  Ⅲ期:新月徵,依股骨頭受累的位置,病變可細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

  ⅢA:新月徵<15%或股骨頭塌陷>2mm

  ⅢB:新月徵15%~3%0或股骨頭塌陷2~4mm。

  ⅢC:新月徵>30%或股骨頭塌陷>4mm。

  Ⅳ期:X線示股骨頭關節面變扁,關節間隙變窄,髖臼出現硬化,囊性變及邊緣骨贅。

  股骨頭內受累範圍以MRI確定,股骨頭塌陷依賴正側位X線片,新月徵百分比是指新月徵長度對股骨頭關節面的長度比。

  三、辨證分型

  (一)氣滯血瘀證

  以髖部疼痛、輕度跛行為主症,見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澀。

  (二)肝腎兩虛證

  以髖關節功能障礙及髖周固定疼痛為主症,伴有下肢乏力、痠軟等症,舌淡苔薄,脈沉細弦。

  (三)氣血兩虛、肝腎俱虧證

  以髖部間歇性疼痛、下肢乏力、關節曲伸不利為主症,伴有神疲氣短等虛象,舌苔薄白,脈細滑。

  四、治療方案

  (一)治療原則

  1.內治:氣滯血瘀證擬採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肝腎兩虛證擬採用補益肝腎,養血充髓,氣血兩虛、肝腎俱虧證擬採用固本培元,氣血雙補。

  2.外治:可採用膏藥外敷,中藥外洗或離子匯入,手法,牽引,電脈衝刺激和電磁場刺激,手術治療。

  3.無論內治和外治,均應忌菸酒,控制體重,避免重體力勞動,避免外傷並保持良好的情緒。

  (二)辨證施治

  1、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證

  ①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②方藥:身痛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

  身痛逐瘀湯 :桃仁9g 紅花9g 川芎6g 沒藥6g 五靈脂6g 秦艽3g 香附3g 羌活3g 地龍6g 當歸9g 牛膝9g 甘草6g

  桃紅四物湯:桃仁9g 紅花6g 川芎6g 當歸9g 熟地黃12g 白芍9g

  ③中成藥:

  Ⅰ雲南白藥膠囊  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Ⅱ七釐膠囊 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2)肝腎兩虛證

  ①治法:補益肝腎,養血充髓。

  ②方藥: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熟地黃24g 淮山藥12g 澤瀉9g 丹皮9g 茯苓9g 山萸肉12g

  ③中成藥:

  Ⅰ六味地黃丸 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Ⅱ金匱腎氣丸  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3)氣血兩虛、肝腎俱虧證

  ①治法:固本培元,氣血雙補。

  ②方藥:右歸丸+八珍湯。

  右歸丸+八珍湯:人蔘9g 白朮9g 茯苓9g 當歸9g 川芎6g 熟地黃9g 白芍9g 炙甘草5g 山藥12g 山茱萸9g 枸杞子9g 菟絲子12g 鹿角膠12g 杜仲12g 肉桂6g 制附子先煎6g

  ③中成藥:

  Ⅰ當歸補血膏 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Ⅱ龜鹿二仙膠 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2、其他治法

  (1)外用藥:以桃仁、紅花、山甲、乳香、沒藥、大黃等活血化瘀藥為主,佐以川椒、細辛、南星等溫經通絡止痛藥。膏藥外敷、煎汁外洗或離子匯入等均可。

  (2)傳統手法:先以點、按、揉等輕手法開始,主要作用於髖周痛點及相應穴位,放鬆後可用較重手法作用於髖周肌肉及下肢,最後慢慢地活動髖關節,以增加活動度,並以牽拉、拍打手法結束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