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俗稱“將軍”,以四川出產的為道地藥材,處方多用“川軍”標識。其始載於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最古老、常用的藥材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含有大黃的國家標準複方中成藥有801種。美國學者泰勒的專著《改變世界的植物》也將大黃列入影響全球的十幾種傳統藥物之一。
大黃具有瀉下攻積、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等功效,常用於腸道積滯,大便祕結;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及火熱上炎的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齒齦腫痛;熱毒瘡瘍及燒傷;婦女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經閉者;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大黃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蒽醌衍生物。其以兩種形式存在,部分遊離,大部分與葡萄糖結合成蒽甙。遊離型的甙元有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醛和大黃酚等。通過臨床及動物實驗證實大黃的藥理功效具有瀉下、抗菌、止血、利膽、改善腎功能不全及消炎、鎮痛作用。因此,大黃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但是,在看到大黃的臨床巨大作用時,應對大黃的毒副作用有所瞭解,才能將這味古老的中藥合理發揮它的神奇功效。大黃性味苦寒,久服易損傷脾胃,過量可引起噁心、嘔吐、頭昏、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其雖是通便良藥,但會引起繼發性便祕,這是由於大黃既含有通大便成分(如結合蒽醌),同時還含有止瀉成分(如鞣質),其小劑量服用後有時不僅不引起瀉下反應,且呈收斂作用,停藥後即出現繼發性便祕。長期依賴大黃瀉下作用來排毒,還能影響人體對某些有益物質的吸收,造成貧血的不良後果。大黃還能抑制人體自身免疫力,大劑量可降低胸腺及脾臟指數,通過抑制機體的免疫反應而避免過強的免疫反應給機體帶來的損傷。另外,長期使用蒽醌類物質可導致一種結腸黑色沉著病(亦名結腸黑變病),多見於過度或濫用蒽醌類緩瀉劑(如波鼠李皮、番瀉葉、蘆薈、大黃和瀉鼠李皮)。腸鏡檢查橫結腸至直腸粘膜呈網路狀改變,粘膜表面有密集的黃褐色色素沉著;病理檢查顯示粘膜組織內有大量含有色素顆粒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同時大黃中含大量草酸,長期服用可能引發腎、膀胱結石等副作用。
結腸黑變病是濫用蒽醌類緩瀉劑長期過度刺激造成結腸粘膜下神經節細胞發生壞死而形成。致使結腸粘膜對腸道內物質刺激不能產生正常的蠕動或集團式運動,臨床表現為糞便乾燥、排出間隔時間較長,容易發生不全性腸梗阻。我科已收治多例這樣的病例。本病西醫保守治療目前無好的臨床報道,多采用切除病變結腸進行治療,中醫治療從活血化瘀等方面進行,有一定的臨床療效。
《大醫精誠》對類似濫用瀉劑在臨床中的治療亦有評論,它指出“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故對大黃等可斬關奪隘類似“將軍”之能的藥物可救急用之,而不可把它當“士兵”對待,只看重它的療效而忽視了它的副作用,長期使用於某一位病人,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