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治醫師 王臨青

  概述

  腰椎後關節紊亂症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發病率極高,青少年、中老年皆可發病。位於腰椎後方的小關節可因急性外傷、慢性勞損(應力性)、退行性改變及先天發育等因素造成腰椎小關節不穩,並引起腰痛、活動受限及其它一系列症狀者;此時大多合併滑膜嵌頓。但對其病名的認識上不甚統一,有人稱之為“腰椎小關節錯縫”,有人稱之為“腰椎後關節滑膜嵌頓”,既有差異、又有相同之處,從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上既有不同之處,又相互聯絡相同,從治療上來說基本相同,因此將其統稱為腰椎後關節紊亂。

  【病因病機】

  (一)腰椎小關節半脫位

  從解剖上來看,腰椎小關節由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與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所組成。關節面被透明軟骨覆蓋,具有一小關節腔,其周圍有小關節囊包繞。關節囊鬆而薄,內層為滑膜,能分泌滑液,以利於關節的活動。當腰椎受到垂直負荷應力或是腰椎過分旋轉的剪力作用時,小關節容易發生損傷性滑膜炎,導致關節面軟骨營養不良,軟骨表面變薄,出現裂隙及關節面不平整。軟骨下的鬆質骨也會發生退行性改變,骨質變硬。關節囊在承受負重和受到旋轉應力作用下可以撕裂,並形成纖維瘢痕化。當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窄,可致小關節囊鬆弛,直接造成小關節半脫位。

  另外腰部在用力活動時,還必須以唿吸來調節,如搬抬重物時,首先吸氣充實腹部,腹部變成實體後才有力量。用力大小,以唿吸來調節,唿吸與動作失調,就可傷及小關節及肌肉。因此沒有精神準備的突然抬物,轉身潑水,翻身坐起,抬搬重物等,由於唿吸與肌肉配合失調,致使關節不穩而隨外力方向扭滑向側方,引起小關節突間錯位。

  (二)小關節滑膜嵌頓

  腰椎小關節的關節囊由纖維結構和滑膜兩層組成。滑膜上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小關節突的神經由嵴神經後支所支配,後支分為內、外側支,兩隻均有小的分支,它是一種很豐富的神經結構,即小關節感受器。當滑膜受到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後,便產生明顯的疼痛。腰段的關節面排列近似矢狀面,前方有黃韌帶加強,後方有部分嵴間韌帶加強,腰椎的旋轉活動受到小關節突的限制。當腰椎小關節突受到旋轉暴力作用時,很容易發生損傷。嵴柱屈曲50o~60o,主要發生在腰段。腰前屈時,小關節分離。腰後伸時,小關節會聚。椎體發生扭轉時,小關節一側合攏,另一側張開。人到成年後,椎間盤、韌帶等組織均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如果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作嵴柱旋轉活動,如腰部扭轉、彎腰取物、掃地等,均會因椎體及椎間組織在不穩定情況下承受較大的力,而使小關節咬合不良或錯位。腰5的活動範圍較大,容易發生小關節張開。當其張開時,小關節腔內的負壓增加,關節囊滑膜被吸入、嵌夾、形成小關節滑膜嵌頓。

  【西醫診斷】

  1、腰痛

  患者多為青壯年。急性發作時,患者多數在扭腰或彎腰變為伸腰的過程立即產生單側或雙側下腰部疼痛,活動腰部則疼痛加劇。患者常處於強迫體位,懼怕被別人觸控或搬動。

  2、神經根刺激症狀

  早期可有神經根刺激症狀,可發生下肢痛,向臀部、大腿及骶尾部放射,一般牽涉的範圍略小,並不按神經根分佈區擴散,多不累及小腿。腰5神經根受累可出現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3、體徵

  急性發作時,腰部生理彎曲消失,棘突排列不規則,病變的小關節部位有明顯的叩擊痛及壓痛,骶嵴肌明顯緊張,腰部僵硬。用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行患椎小關節區域性封閉可減輕疼痛。下肢肌力、感覺無異常。

  4、影像學檢查

  X線平片檢查可見腰椎生理曲度發生改變,以椎節退行性為主一般不易發現小關節位移。但動力性側位片可顯示鬆動徵,並可發現兩側小關節突呈不對稱狀。左右斜位有時可見關節突位於峽部。CT掃描及MR檢查可顯示受累椎節骨質與周圍軟組織概況。

  【基本治療】

  一、手法治療

  手法復位是治療腰椎小關節錯位的有效措施,常用的手法有斜扳法、背法、旋轉復位法等。在手法復位前,宜在腰背患處先行按摩,使肌肉放鬆。

  1、斜扳法:患者側臥位,下側髖關節伸直,上側屈髖屈膝,在上位的肩部後仰。術者站在患者的前面,一手扶患者上位的肩部,另一手按扶上位的髂嵴。讓患者全身放鬆後,患者雙手同時作相反方向斜扳,使肩向後捏轉,臀部向前旋轉,此時可聽到腰部發生“咯嗒”聲。斜扳可使關節突關節張開,利於被嵌頓的滑膜及錯位的關節復位。讓患者按相反的方向側臥,用同法操作。斜扳後,如果錯位的小關節復位與嵌頓的滑膜被還納,患者頓時可感到腰痛減輕,翻身自如。如效果欠佳,還可重複斜扳2~3次。

  2、側背法:適用於腰部側屈受限者。患者站立,術者立於患者健側,患者之健手扶於術者肩上,術者用遠患者之手握住患者手腕,另一手則托住患者腰部,側腰背之,使患者足離開地面,背晃4~5次,待患者不備時,突然將患者彈起,即為手法完畢。進行此手法時應有一助手在側扶之,以防患者不慎撲到。

  3、反背法:患者站立,術者立於患者身後,二人背靠背,並兩手後伸,以自己肘窩挎住患者肘窩,以自己臀部頂住患者腰骶部,彎身背起患者,使其足離開地面,待患者肌肉放鬆後,先左右搖擺3~5次,再顫抖3~5次,即為手法完畢。

  4、牽抖法:患者俯臥位。一助手雙肘牽住患者腋下,術者握患者雙踝關節,作對抗牽引,持續1分鐘後,用力將患者上下抖動數次。此法能使小關節牽開,亦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5、背伸按壓法:患者俯臥位。術者以兩手拇指點按委中、委陽、承山、承筋等穴各一分鐘,繼而在病變腰椎兩側以分筋手法上下反覆進行治療3遍,使腰部肌肉痙攣得以緩解。然後囑患者雙手用力抓住檢查床頭側緣,助手立於檢查床尾部床面上,雙手握住患者雙踝,將雙下肢向上提起並向床尾方向拔伸,使腰部呈背伸狀,此時患者雙下肢及腰部離開床面,約與床面成25o~30o,術者立於患者健側,雙手掌根部重疊按壓在腰椎病變椎間隙處,然後快速用力向下並略向患側方向按壓,反覆3~4次,有時可聞及彈響聲。

  二、牽引療法

  1、骨盆牽引帶牽引
  腰肌痙攣嚴重而拒絕手法復位者,可現行骨盆牽引。牽引重量為患者體重的1/3~1/2。在牽引20分鐘痙攣緩解後,囑患者俯臥位,施行輕度推按手法。一般牽引3~5天后,症狀可消失或明顯減輕。

  2、嵴柱牽引床牽引法
  患者俯臥於嵴柱牽引床上,綁緊牽引帶,開啟牽引開關,調整牽引重量不超過自身體重10kg,維持牽引15分鐘,並調整至腰椎後伸位30o左右。

  三、臥床休息 

  急性發作或手法復位的患者,應適當臥床休息,以消除骶嵴肌痙攣,促使關節水腫消退並減輕疼痛。並可防止習慣性腰椎紊亂症。

  四、封閉療法

  小關節突關節囊封閉具有解痙鎮痛的作用。可用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加入曲安奈德混懸液1ml或醋酸潑尼鬆龍(強地鬆龍)25mg的混懸液,用7號腰椎穿刺針或心內注射針,在棘突旁1.5cm的小關節壓痛點處,浸潤小關節周圍。一般選擇腰4~5以及腰5~骶1小關節作多部位注射。

  五、外用藥物治療

  1、可用麝香虎骨膏、傷溼止痛膏、祖師麻膏外貼。

  2、正骨水、紅花油等塗擦。

  3、可用舒筋活絡藥膏、消腫止痛藥膏、消瘀膏、坎離沙合活血止痛散等外敷。

  4、中藥外託及薰洗:可用當歸60g,紅花30g,乳香30g,沒藥30g,兒茶60g,無名異40g,紫荊皮60g,威靈仙60g,川芎40g,葛根60g,伸筋草60g,透骨草60g,草烏30g,木瓜60g,落得打60g,五加皮60g。上藥粉碎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取50g~100g,用陳醋調勻外敷於患處,加紅外線或神燈照射30~40分鐘,每日1次,外敷5~7天。亦可用上藥裝入布袋封口,加水1500ml,煮沸20分鐘,與患處熱敷,每日2次。

  六、其它療法

  1、可應用熱敷、超短波、頻譜等物理治療,以使肌肉放鬆、水腫消退及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

  2、鍼灸療法:取穴:腎俞、環跳、委中、殷門、陽陵泉、阿是穴。用瀉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中藥離子透入療法:選用舒筋活血、消腫止痛的中藥,進行離子透入治療。

  七、藥物治療

  (一)西藥治療 

  腰痛明顯時,可口服消炎止痛、解痙的藥物,如布洛芬、芬必得、英太青、吲哚美辛(消炎痛)等。

  (二)中醫辨證分型及方藥

  1、氣滯血瘀型:有外傷史、急性發作疼痛,腰部功能受限者。治宜理氣活血,舒筋活絡。方用活血止痛湯加減:紅花10g,赤芍9g,當歸12g,川芎9g,丹蔘15g,乳香6g,沒藥6g,紫荊皮9g,威靈仙12g,葛根15g,伸筋草15g,木香6g,落得打9g,蘇木6g,木香6g,青皮12g,三七3g,甘草3g。

  2、風寒溼痺型:慢性發病者,平時有腰痛病史,疼痛遇寒冷或氣候變化時加重,得溫痛減。治宜祛風除溼,舒筋活絡。方用麻桂溫筋湯:麻黃9g,桂枝12g紅花6g,白芷20g,細辛6g,赤芍12g,桃仁6g伸筋草15g,葛根15g,威靈仙15g,木瓜15g,海桐皮15g,桑寄生15g,牛膝12g甘草3g。

  3、肝腎虧虛型:平時有腰膝酸困,或經常習慣性發病,或年老體弱者。治宜補腎強筋,舒筋通絡。方用補腎壯筋湯加減:當歸12g,熟地12g,牛膝12g,山藥10g,茯苓12g,續斷12g,杜仲12g,白芍12g,青皮9g,五加皮9,伸筋草15g,桑寄生15g,紅花6g,破故紙10g,枸杞子12g。

  【預防與調護】

  1、腰的保護:睡床要軟硬適中,避免睡床過硬或過軟,使腰肌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腰部受到風、寒侵襲,避免腰部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肌力不平衡,造成腰的勞損。

  2、腰的應用:正確用腰,搬抬重物時應先下蹲,用腰時間過長時應改變腰的姿勢,多做腰部活動,防止逐漸發生勞損,因工作性質而用腰過度或已產生輕度勞損時,應早用腰痛寧膠囊等藥物,避免勞損進一步加劇,而最終引起腰椎退性改變。

  3、腰部保健運動:堅持腰的保健運動,經常進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動,使腰椎始終保持生理應力狀態,加強腰肌及腹肌練習。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