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治醫師 李長青

  小時候躺著吃東西會被大人教訓,從醫學角度來講,躺著吃東西是不對的,但主要是怕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倒不是怕吃東西溢位來。人們所以認為在太空或者躺著吃東西會溢位來,是因為平時吃飯的時候都是坐位,從口到肛門的消化道處於垂直位,所以自然覺得食物之所以能夠往下走是靠重力的作用。

  但是,人類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坐著或者躺著吃東西的。大部分哺乳動物進食的時候,消化道長軸也是處在水平狀態。至於喝水,動物們幾乎都要把頭低下來,口腔反而是處在最低的位置。另外,食物進入消化道以後,也並不是一直向下,而是像過山車一樣過好多個彎。我們知道人體總的消化道長度有好幾米,而從口腔到肛門直線不到一米,就該明白食物進入消化道之後不可能是一直向下了。

  消化道里食物的移動不僅不是一直向下的,而且也不是單向的。正常情況下,食物進入胃裡會存留較長時間――流質存留時間短一些,固態的食物存留得久一些――在這段時間裡,食物被擠壓著不斷地前進後退,加上胃液的潤滑和胃酸蛋白酶的作用,變成糊糊之後才一點點進入小腸。如果沒有胃,食物會直接進入小腸,而小腸內會因為碳水化合物突然增多,誘發胰島素大量分泌,使人發生低血糖和昏迷,這就是傾倒綜合徵。進入小腸之後,食物除了向最終出口移動外,偶爾也會往返運動,這樣的好處是增加食物和小腸粘膜接觸的時間,有利於營養的充分吸收。

  所以,即便不是在太空失重狀態下,食物也存在一定的逆流,但這種逆流是非重力生理性的、小幅度的,並且是在某段消化道內的逆流。如果逆流失控,跨越兩個消化道節段,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發生病變。因為消化道各段的結構和生理狀況就像一條流水線,只能適應上一段送來的半成品,如果流水線突然反過來,工人或者機器人會不知所措,甚至造成機器損傷。比如食管的復層鱗狀上皮能夠適應經過牙齒咀嚼後送來的半固態食物,對機械刺激有較強的抵禦能力,但對化學刺激清除能力有限;如果胃或者十二指腸的酸性或鹼性物質進入食管,食管缺少足夠的中和能力,就會產生返酸燒心的感覺。再如,小腸是一個無菌或細菌較少的環境,但隔壁大腸則是細菌的集市,細菌互相制衡維持著表面的和平;要是有大量細菌進入小腸,即便是平時比較老實的細菌,遇到沒有競爭的環境也會大肆擴張,造成小腸細菌過度增殖,出現腹脹腹痛的症狀。

  那 麼在太空裡,沒有了重力,這種病理性的逆流會不會加重呢?這倒不必擔心,因為消化道各段之間一般都有一個單向的閥門,防止過度逆流的發生。在食管和胃之間,有一個由括約肌高壓帶、膈肌和胃底食管夾角形成的閥門,平時大部分時間關閉,只有在吞嚥的時候才開放,防止胃裡的內容物返流入食管;胃和小腸之間靠著

幽門隔開,平時一直處於開放和關閉的重複迴圈狀態,但開放的時候往往是因為胃在收縮,胃裡壓力較高,所以基本也是單向的;小腸和大腸之間則有迴盲瓣,也是一個止回閥。在十二指腸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閥門,是在十二指腸的腸壁上,通過這個閥門可以進入到膽道、肝管或者胰腺。這個閥門也是單向的,只允許膽汁和胰
液進入小腸。如果這個地方逆流,後果也會很嚴重,比如急性胰腺炎。

  說一千道一萬,理論不如實踐。雖然生理和解剖常識認為在太空吃東西不會隨意逆流,也不如實踐更有說服力。看航天員們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狀況,我覺得上述理論是對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