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主任醫師 吳晴

  癌性惡病質是惡性腫瘤患者普遍存在的涉及全身多器官系統的綜合徵,影響治療方案的實施,降低化療敏感性,增加治療的難度和相關治療併發症的發生,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縮短生存期,是導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到目前為止,儘管對癌性惡病質發生機制的認識逐步加深,但臨床上針對癌性惡病質的治療方法仍十分有限。對癌性惡病質的診斷和分期標準的界定將有助於規範惡病質的診斷,提高對惡性腫瘤不同階段惡病質程度的認識,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而對惡病質的合理治療將進一步提高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診斷

  在過去十年裡人們對惡病質的認識逐步加深,但無論是在臨床試驗還是在臨床實踐中仍然缺少對其準確的定義及診斷和分級標準。癌性惡病質是一種多因素作用的綜合徵,而不是簡單的體重降低。明確癌性惡病質的診斷和分期標準將有利於癌性惡病質的早期治療,進而改善惡性腫瘤並惡病質患者的預後。最近Lancet Oncol上發表了8國專家聯合推出的關於癌症惡病質診斷和分期標準的國際共識。癌性惡病質被定義為是一種多因素綜合徵,其臨床特徵為不能被常規的營養支援治療而完全逆轉,對營養支援部分敏感或不敏感,並伴有進行性發展的骨骼肌量減少(包括或不包括脂肪量減少),進而出現功能性障礙,其病理生理特點為因食物攝入減少和異常高代謝導致的負氮平衡及負能量平衡。大會提議把體重下降5%或體重指數(BMI)< 20 kg/m2或已經出現骨骼肌量減少者體重下降2%界定為癌性惡病質的診斷標準。並提出癌性惡病質的分級標準和臨床治療應包含厭食或攝食量減少、分解代謝加強,肌肉量減少進而導致的功能障礙和社會心理精神障礙幾方面。此次8國專家聯合推出國際共識,將惡病質分為惡病質前期、惡病質期和難治性惡病質期3期。

  具體分期標準如下:體重下降<5%,伴有厭食症、代謝改變者為進入惡病質前期;6個月內體重下降>5%或BMI< 20 kg/m2者出現體重下降>2%,或四肢骨骼肌指數與少肌症相符(男性<7. 26 kg/m2,女性<5.45 kg/m2)者出現體重下降>2%,為開始進入惡病質期;晚期癌症患者出現分解代謝活躍,對抗癌治療無反應,WHO體能狀態評分低(3或4分),生存期不足3個月者為已進入難治性惡病質期。參照此國際共識,將推進癌症所致惡病質的實驗研究及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發展。

  此次推出的對癌性惡病質的定義把體重下降作為其突出的臨床特徵,約半數癌症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體重下降,約86%癌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後2周內出現體重下降。每個月體重下降>2.75%已經被作為判斷癌症患者預後的重要指標,並提出荷瘤狀態下的體重減輕完全不同於慢性飢餓、普通厭食症所引起的體重下降。癌症、AIDS、手術、嚴重創傷、營養不良和膿毒血癥等均可出現惡病質。癌性惡病質與飢餓的體重下降不同,飢餓早期大腦和紅細胞即耗竭肝糖原、肌糖原,加快糖異生並很快轉為利用脂肪,遊離脂肪酸轉變為酮體被外周組織甚至為腦組織利用,使肌肉得以儲存。神經性厭食症患者體重下降的3/4是由脂肪丟失所致,僅小部分是肌肉丟失所致。但癌性惡病質的體重下降則是以骨骼肌量減少為主,伴或不伴有脂肪量減少。因此,當體重下降相同時,癌性惡病質丟失的肌肉大於神經性厭食。雖然癌性惡病質患者常伴有食慾不振(15%~40%),但不是癌性惡病質的主要原因。營養不良的癌症患者攝食減少的程度與營養不良的程度不符,甚至肌肉和脂肪丟失出現在進食下降之前。額外提供熱量不能逆轉癌性惡病質機體構成成分的變化,也不能逆轉癌性惡病質的發生。胃腸外營養可暫時維持脂肪儲備,但不能保持機體無脂體重,不能延長癌性惡病質平均生存時間及遠期生存時間。因此,癌性惡病質的發生機制比單純飢餓複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