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胰外科 主任醫師 宋振順

  體檢後發現了膽結石,手術要不要做啊?長了石頭,怎麼平時也沒啥感覺?不管它,行不行?……

  一、膽囊怎麼就生病了呢?

  膽囊位於人的右上腹,在右側肋骨以下。膽囊藏在肝臟下面,健康狀態下沒法直接摸到。膽囊屬於消化系統器官,是儲存膽汁的地方。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濃縮、儲集膽汁,而膽汁起著促進脂肪消化吸收的作用。肝臟分泌了膽汁先存到膽囊,需要的時候,再從膽囊排出來,經過一段細細的膽管,排到腸子,參與消化食物。

  各種可能影響膽汁成分的因素都有可能增加膽結石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代謝逐漸退化,膽汁內的各種成分比例發生變化,膽固醇比例的上升易導致在膽囊內的沉積,日積月累形成結石,這種現象特別多見於40歲以上的肥胖女性。

  還有種說法是:不吃早飯會得膽結石。晚上睡覺時,肝臟也沒閒著,還在分泌膽汁,並儲存在膽囊內。如果沒有早飯刺激膽囊排空,那麼儲存的膽汁的濃度會增加,這種條件下膽汁的某些成分就可能析出結晶,常年累月下來形成結石的風險較高。不是說不吃早飯就一定會得膽結石,但這種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膽囊結石的風險。所以從健康飲食、預防膽囊結石的角度,我們還是應該儘量養成規律吃早餐的好習慣。

  二、切還是不切,這是個問題!

  膽結石患者是不是做膽囊切除手術,曾爭議很久。

  「不切派」認為,很多結石到死也不會發作,患者沒有必要挨這一刀;部分患者的隱痛、噯氣等症狀,手術後也並不緩解;而且是手術就會有風險。

  「切掉派」認為,應該積極手術。徹底排除掉將來出現症狀,引發急性膽囊炎、膽管炎的可能。如果在患者年齡較大時發作,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術,豈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歷經近十餘年的爭議之後,2011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在《中華消化外科雜誌》上發表《膽囊良性疾病治療決策的專家共識》:膽囊切除術是膽囊良性疾病的標準治療術式,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作為首選。如果醫生檢查後,認為符合下列手術條件的話,就不要太過糾結啦。

  1、膽囊結石合併膽囊炎急性發作時,如病情嚴重、藥物治療效果差、有反覆發作的可能;

  2、外傷後出現膽囊破裂時;

  3、因其他疾病導致膽囊上破個洞時。

  還有一些膽囊,是不一定非要切的:

  1、膽囊結石合併慢性膽囊炎,建議手術。

  2、膽囊壁增厚,需警惕膽囊癌可能時,建議手術。

  其實,簡單點理解就是:內科治不好的、用藥沒法根治的、有破裂瘻管的、有癌變可能的膽囊需要切除。

  三、糾結完了,膽囊切除了,我們該知道什麼呢?

  第一件事:在膽囊切除後膽囊功能突然中斷,進食後由於缺乏足夠濃度的膽汁造成脂肪的消化吸收障礙,膽囊切除後膽汁不能被濃縮貯存,大量膽鹽持續不斷進入結腸後,促進腸蠕動,使腹瀉加劇。腹瀉症狀大多可在3個月後逐漸緩解,隨著膽道的代償擴張,可發揮部分膽囊的作用,暫時儲存膽汁,使基礎分泌的膽汁不直接入消化道,減輕對腸道刺進,從而增加內容物停留時間,減少排便次數。同時在進食後大量釋放的膽汁促進消化,也增加消化功能減輕脂肪瀉。

  第二件事:在膽囊切除手術之後, 膽囊濃縮及儲存膽汁的功能喪失, 膽汁進入十二指腸, 膽囊與胃幽門迷走神經反射弧受損害,能夠出現幽門閉縮功能失調症狀,膽汁淤積在十二指腸部位,返流以後影響胃黏膜屏障和誘發胃運動不正常。大多數病人主訴中上腹持續性燒灼痛,服抑酸類藥物後不能緩解,或反見增劇,少數病人也可表現為胸骨後痛,或胃部不消化感覺,甚至嘔吐膽汁樣素食。膽汁反流較腹脹、腹瀉症狀少見,持續時間相對更短。

  第三件事:飲食主要飲用富含高蛋白、膳食纖維、維生素的食物,例如瘦肉、水產品、豆製品、海鮮、水果蔬菜等,滿足新陳代謝的需要。用餐方式以少量多餐為主,禁忌暴飲暴食,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由於高脂肪飲食可促進小腸黏膜釋放膽囊收縮素,易導致胃腸內容物反流,所以在控制術後併發症上都是一致的,強調注意飲食外,還要注意:儘量減少增加腹內壓的活動,如過度彎腰,穿緊身衣褲,紮緊腰帶等;戒菸忌酒,以免使食管括約肌鬆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