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口腔黏膜科 主任醫師 周曾同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是一種慢性疾病,可侵犯口腔的任何部位。由於固有層的纖維組織變性和上皮萎縮,從而引起黏膜硬化,形成條索,最終引起牙關緊閉,妨礙口腔各種功能的發揮,併成為癌前狀態。50年代初期印度首先發現此病,主要發生於印度,也見於尼泊爾、泰國、馬來西亞、烏干達等國,南部非洲、美國也有散在病例報道。我國湖南湘潭、臺灣地區也是本病的高發地區。劉蜀藩、翦新春等(1985)在湖南湘潭一帶發現嚼檳榔者出現黏膜下纖維變性,重者呈板狀硬結,有的家族對此症有易感性。
  症狀體徵本病好發於20~40歲者,男女性別差異不大,易發於頰、軟顎、脣、舌、口底、咽等部位。早期無症狀,以後口腔有燒灼感,尤其在進食刺激性食物時更為明顯。大多早期出現皰,破潰後形成潰瘍。有的有自發痛、口乾、味覺減退。後期開口困難,不能吹口哨及吹滅蠟燭,張口受限,言語及吞嚥困難。口腔黏膜變白,輕度不透明,觸診發硬,可發現纖維條索。舌病變時舌乳頭萎縮,運動受限。
  飲食保健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
  一、疾病診斷

  1、白斑:口腔黏膜白斑為白色或灰白色斑塊,觸之柔軟,無症狀或輕度粗糙感。觸診無斑塊或纖維條索,無牙關緊閉、張口受限、吞嚥困難等症狀。病理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

  2、扁平苔蘚:斑塊型扁平苔蘚柔軟,若充血、糜爛,有刺激性疼痛,觸之無斑塊狀或纖維條索,無張口受限,無牙關緊閉,無吞嚥困難。病理檢查有助於診斷。
  3、白色角化病:有明顯的機械或化學因素刺激,除去刺激因素後,病損可減輕或完全消退。白色角化症為灰白色、淺白色或白色斑塊,平滑、柔軟。觸之無斑塊狀或纖維條索,更不會有張口受限、吞嚥困難等。
  二、摺疊編輯本段檢查方法實驗室檢查:
  主要變化為結締組織發生纖維變性,可分為4個階段:

  1、最早期:出現一些細小的膠原纖維,並有明顯水腫,血管有時擴張充血,有中性粒細胞浸潤;

  2、早期:緊接上皮下方有一條膠原纖維玻璃樣變性帶,再下方有膠原纖維間水腫,有淋巴細胞浸潤;

  3、中期:膠原纖維中度玻璃樣變,輕度水腫,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

  4、晚期:膠原纖維全部玻璃樣變,血管狹窄或閉塞。上皮萎縮、上皮釘突變短或消失,有的上皮增生、釘突肥大,上皮細胞內有空泡,上皮有時出現異常增生。在張口度嚴重受損的患者,則可見大量肌纖維壞死。
  電鏡見上皮細胞間隙增寬,可見大量遊離橋粒或細胞碎片。線粒體數量明顯減少,部分線粒體腫脹,畸變或消失,呈空泡狀。膠原纖維大量增生,呈束狀分佈,有的膠原纖維排列雜亂。病變嚴重者,膠原纖維變性,週期橫紋消失,甚至呈灶性崩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