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劉曉峰

  【診斷】

  1、診斷診斷功能性便祕需滿足以下條件。

  ⑴必須包括下列2項或2項以上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②至少25%的排便為幹球糞或硬糞;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盡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堵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輔助(如用手指協助排便、盆底支援);⑥每週排便少於3次。 

  ⑵不用瀉劑時很少出現稀便。

  ⑶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徵的診斷標準。

  ⑷診斷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2、功能性便祕的分型及嚴重程度判斷

  ⑴分型根據引起便祕的腸道動力和肛門直腸功能改變的特點將功能性便祕分為3型:慢傳輸型便祕(STC)、出口梗阻型便祕(OOC)和混合型便祕(MIX)。STC主要是結腸動力低下、結腸傳輸時間延長所致;OOC患者臨床上表現為排便費力、需要手法幫助排便、排便不盡感等。羅馬Ⅲ標準將OOC歸入功能性肛門直腸病中,稱為功能性排便障礙。功能性排便障礙的診斷必須符合功能性便祕的診斷標準,同時有排便時盆底肌肉不協調收縮、肛門括約肌鬆弛不夠或排便時推進力不足的客觀證據。

  ⑵嚴重程度判斷根據便祕及相關症狀輕重度及其對生活影響的程度分為輕、中、重3度。輕度是指症狀較輕,不影響生活,通過整體調整或短時間用藥即可;重度是指症狀重且持續,嚴重影響工作、生活,需藥物治療,不能停藥或藥物治療無效;中度者介於輕、重度之間。

  【治療】

  1、治療措施治療目的是緩解症狀,恢復正常腸動力和排便生理功能。因此,總的原則是個體化的綜合治療,精神心理狀態,推薦合理的膳食結構,建立正確的排便習慣;對有明確病因者進行病因治療;需長期應用通便藥維持治療者,應避免濫用瀉劑;外科手術應嚴格掌握適應證,並對手術療效作出客觀預測。

  ⑴一般處理幫助患者充分認識導致便祕的因素,解除患者對排便過度緊張的心理負擔。建議增加飲水量和體力活動量,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如規律如廁排便,有些醫生建議排便時採取“蹲坐位”,用腳凳墊高腳部,這些措施的療效並未得到證實。

  ⑵膳食纖維和膳食纖維製劑便祕者需要更多的纖維素維持大便的體積和腸道傳輸功能。增加膳食中的纖維素,可提高糞便的含水量、促進腸內有益細菌的增殖,增加糞便的體積,加快腸道傳輸,使排便次數增加。必要時可通過膳食纖維製劑補充,膳食纖維製劑包括麥麩、甲基纖維素等。應注意大劑量膳食纖維製劑可導致腹脹,可疑腸梗阻者禁用。

  纖維素補充治療的依從性一般較差,因為很多患者在開始纖維素治療時會主訴排氣增多、腹部膨脹、腹脹和味覺減退。歐車前能增加結腸內氣體的產生,並延緩腸道內氣體的傳輸,能引起氣體相關症狀。歐車前所致的,包括過敏症和哮喘等過敏反應均甚少報道。

  ⑶通便藥選用通便藥時應考慮藥效、安全性、藥物依賴性以及價效比。避免長期使用刺激性瀉劑。對糞便嵌塞者,可用清潔灌腸或用液體石蠟等直腸給藥,軟化糞便。便祕合併痔者可用複方角萊酸酯製劑。

  1)容積類輕瀉劑(膨鬆劑)通過增加糞便中的水含量和固形物而起到通便作用,如歐車前。

  2)滲透性瀉劑包括不被吸收的糖類、鹽類瀉劑和聚乙二醇。不被吸收的糖類可增加腸腔內糞便的容積,刺激腸道蠕動,可用於輕度、中度便祕的治療(如乳果糖)。鹽類製劑(如硫酸鎂)在腸道不完全吸收,使水分滲入腸腔,應注意過量應用可引起電解質紊亂,對老年人和腎功能減退者應慎用。聚乙二醇L1服後不被腸道吸收、代謝,能有效治療便祕,且其含鈉量低,不引起腸道淨離子的吸收或丟失,不良反應少。

  3)刺激性瀉劑包括酚酞(美國FDA已禁用)、蒽醌類藥物、蓖麻油等,能刺激腸蠕動,增加腸動力,減少吸收。此類瀉劑易出現藥物依賴、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反應,長期應用可引起結腸黑變病並增加大腸癌的危險性。

  ⑷促動力劑作用於腸神經末梢,釋放運動性神經遞質、拮抗抑制性神經遞質或直接作用於平滑肌,增加腸道動力,因而對STC有較好的效果。但某些作用於5-羥色胺(5-HT)受體的藥物有潛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⑸中醫中藥中藥(包括中成藥製劑和湯劑)能有效緩解慢性便祕的症狀,但對慢性便祕療效的評估尚需更多循證醫學研究的支援。

  1)辨證治療

  腸道實熱證治法:清熱潤腸。主方:麻子仁丸(《傷寒論》)。藥物:火麻仁、芍藥、杏仁、大黃、厚朴、枳實。

  腸道氣滯證治法:順氣導滯。主方:六磨湯(《證治準繩》)。藥物:沉香、木香、烏藥、枳實、檳榔、大黃。

  肺脾氣虛證治法:益氣潤腸。主方:黃芪湯(《金匱翼》)加味。藥物:炙黃芪、麻子仁、陳皮、白蜜、枳實、生白朮、萊菔子。

  脾腎陽虛證治法:溫潤通便。主方:濟川煎(《景嶽全書》)。藥物: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

  津虧血少證治法:滋陰養血,潤燥通便。主方:潤腸丸(《沈氏尊生書》)。藥物:當歸、生地、火麻仁、桃仁、枳殼、肉蓯蓉。

  隨症加減兼痔瘡便血者,加槐花、地榆;便祕乾結如羊屎狀者,加柏子仁(搗)、火麻仁、栝樓仁;咳喘便祕者,加蘇子、栝樓仁、杏仁;憂鬱寡言者,加柴胡、白芍、合歡花;舌紅苔黃、氣鬱化火者,加梔子、龍膽草;乏力汗出者,可加黨蔘、桔梗;氣虛下陷脫肛者,加升麻、柴胡、桔梗、人蔘;面白眩暈者,加玄蔘、何首烏、枸杞;手足心熱、午後潮熱者;加知母、胡黃連;腰膝痠軟者,加黃精、黑芝麻、桑葚。

  2)中成藥治療

  麻仁潤腸丸每次1~2丸,每日2次,適用於腸道實熱證;黃連上清丸:水丸或水蜜丸每次3~6g,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適用於邪火有餘、腸道實熱證。

  枳實導滯丸每次6~9g,每日2次,適用於溼滯食積、腸道氣滯證;木香檳榔丸:每次3~6g,每日2~3次,適用於腸道氣滯證;四磨湯:每次20ml,每日3次。適用於腸道氣滯證者。

  便祕通每次20ml,每日2次;蓯蓉通便口服液:每次10~20ml,每日1次。適用於脾腎陽虛證。

  芪蓉潤腸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適用於肺脾氣虛證。

  五仁潤腸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於津虧血少證。

  3)其他療法

  針刺療法

  體針療法:多選用大腸俞、天樞、支溝等穴,實祕用瀉法;虛祕用補法。腸道實熱可加針刺合谷、曲池;腸道氣滯可加刺中脘、行間;脾氣虛弱加針刺脾俞、胃俞;脾腎陽虛可艾灸神闕、氣海。

  耳針療法:常用胃、大腸、小腸、直腸、交感、皮質下、三焦等穴位,一次取3、4個穴位,中等刺激,每日1次,兩耳交替進行,每天按壓10次,每次3min。

  灌腸療法常用藥物:番瀉葉30g水煎成150~200ml,或大黃10g加沸水150~200ml,浸泡10min後,加玄明粉攪拌至完全溶解,去渣,藥液溫度控制在40℃,灌腸。患者取左側臥位,暴露臀部,將肛管插入10~15cm後徐徐注入藥液,保留20min後,排出大便,如無效,間隔3~4h重複灌腸。適用於腹痛、腹脹等便祕急症,有硬便嵌塞腸道,數日不下的患者。

  敷貼療法穴位敷貼就是將藥物研末,用一定的溶媒調成膏狀或者糊狀,或將藥物煎煮取汁濃縮後,加入賦形劑,製成糊狀藥膏,敷貼固定於選定穴位或臍部,通過面板吸收,作用於腸道,從而達到通便目的。實證多用大黃粉、甘遂末、芒硝等;虛寒證多用附子、丁香、胡椒、烏頭等。

  ⑹生物反饋治療在模擬排便的情況下將氣囊塞入直腸並充氣,再試圖將其排出,同時觀察肛門內外括約肌的壓力和肌電活動,讓患者瞭解哪些指標不正常,然後通過增加腹壓,用力排便,協調肛門內外括約肌運動等訓練,觀察上述指標的變化,並不斷調整、訓練,學會有意識地控制收縮的障礙、肛門矛盾收縮或肛門不恰當地鬆弛,從而達到調整機體、防治疾病的目的。適用於出口梗阻型便祕。

  ⑺手術真正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慢性便祕患者尚屬少數。當患者症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且經過一段時間嚴格的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要掌握好手術適應證。術前需行結腸氣鋇對比造影、結腸傳輸試驗、排糞造影、肛門直腸壓力測定、球囊逼出試驗,必要時行盆底肌電圖或盆腔多重造影等特殊檢查。對經特殊檢查明確顯示出病理解剖和功能性異常部位者,亦應慎重掌握手術適應證,並有針對性選擇術式。當有多種病變同時存在時,手術應解決引起便祕的主要病變,同時儘量解決次要的或續發的病變。手術治療有一定的複發率。手術後應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

  經過一段時間規範的非手術治療後療效不佳,經特殊檢查顯示有明顯異常,可考慮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後務必重視採取非手術治療的措施以鞏固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手術治療後便祕症狀未完全緩解或出現復發,可先採用非手術治療,必要時作相應的檢查。酌情再選用適宜的治療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