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症是指一側或雙側小腿因寒冷,或姿勢突然改變等,引起的腓腸肌痙攣,區域性疼痛,不能活動。
腓腸肌痙攣,中醫稱“轉筋”,即指小腿肚筋脈牽掣拘攣,痛如扭轉,是痛性肌痙攣中最常見的一種。女老少皆多見,常於夜間睡眠時發生,四時皆有,臨床以一側或兩側小腿肚突然抽搐劇痛為特點。輕者數分鐘,重者半小時以上,按摩後方能緩解。
中醫認為,該病發病原因,多由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受風冷寒溼之邪侵襲所致,如《諸病源候論》雲:“轉筋者,由榮衛氣虛,風冷氣搏於筋故也。” 《素問》又載:“外冒於寒而腠理閉密,陽氣鬱拂,熱內作,熱燥於筋,則轉筋也。”《靈素.陰陽二十五人》曰:”足太陽之下......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發病時腿肚子肌肉突起,腿腳不能屈伸。此病發作無定時,夜間睡覺或勞累後更易發作。本身脾腎陽虛體質或受寒冷刺激而發病者最多,其次為勞動或運動中發作,暑溼溼霍亂吐瀉後津液暴脫或下肢靜脈曲張也可引起腓腸肌痙攣的發作。
根據病因分析,腓腸肌痙攣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最常發生的是幾種型別混合在一起。如陽虛病人易感受風寒溼邪,而陽虛氣弱又可導致氣血生成不足而致病。
1、風寒溼型:為外感風寒溼邪所致,病人表現為怕風、惡寒、噴嚏流涕、頭身疼痛、肢體寒涼、小腿抽筋,甚至可伴有全身肌肉戰慄、肌毛聳立、脣而音紫,苔白,脈緊或遲。但病人精神狀態正常,平時沒有畏寒踡臥、少氣懶言、四肢厥逆的症狀,寒邪偏重者惡寒重、痛狀明顯、四肢蜷縮、肌肉顫抖劇烈、得溫痛減,溼邪偏勝者仝身酸重,肢體困重甚則麻木,苔滑溼,脈緩或滑。
2、肝血虧虛型:病人表現為肝經血虛的症狀,如視物 模糊、面色蒼白、眩暈、耳鳴、目暗等證,形體消瘦、運動乏力、感覺障礙或拘攣疼痛,神亂而健忘,婦女可並有月經不調或閉經,舌淡、脈細弱。嚴重者可有膚色晦暗,爪甲蒼白等表現。
3、陽氣不足型:病人主要表現為機能低下、代謝減慢、熱量缺乏的病理反應,如畏寒踡臥、四肢厥冷,遇冷易肌肉攣縮,精祌萎靡、少氣懶言、小便淸長、大便溏薄,甚至男子陽瘻、女子宮寒不孕,舌淡白,脈虛遲或沉弱。
中醫治療方法
1、血氣不足型:白芍、雞血藤各30克,熟地、丹蔘15克,川芎、鬱金、丹皮、木瓜、五加皮、川牛膝各10克。水煎服,一般連服3劑,即可見效;
2、夏傷暑溼型:虎杖50克,白芍50克,甘草10克,豬蹄1只(洗淨),加水2000ML,用文火燉2小時後,將湯和豬蹄一起服下。一般1劑取效,嚴重者2劑可愈;
3、陽虛寒溼型:熟附片24克,乾薑12克,炙甘草18克,木瓜20克,苡仁30克,懷牛膝12克。水煎服,服2劑可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