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石效平

  小兒雙下肢蜷曲是嬰兒腸痙攣的主要症狀,腸痙攣發作時主要表現為持續、難以安撫的哭吵。主要表現為哭鬧不安,可伴有嘔吐、面頰潮紅、翻滾、雙下肢蜷曲等症狀。
  小兒雙下肢蜷曲注意和以下症狀相鑑別診斷:
  1、腸套疊:
  是嬰幼兒應首先鑑別的疾病,好發於4~10個月的肥胖男嬰,全年可發病,春季為高峰期。典型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哭鬧、嘔吐、腹部臘腸樣包塊及果醬樣 (血)便。陣發性哭鬧為套疊的腸管痙攣所致,其程度往往比單純的腸痙攣重而且規律性更強。嘔吐幾乎發生於每一例腸套疊,單純腸痙攣則較少見。大多數患兒可觸及腹部臘腸樣包塊,一般位於沿結腸框走行的部位,其中半數位於右上腹。包塊比單純腸痙攣時觸及的腸管粗大,有一定彈性,並有觸痛。發病超過6小時則可能排出果醬樣便。氣或鋇灌腸可證實臨床診斷(除少見的小腸套疊),並可通過增加灌腸壓力試行腸套疊復位。
  2、急性闌尾炎:
  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多發於5歲以上小兒,但嬰幼兒期也並非不能發生,闌尾炎的典型症狀是轉移性右下腹痛。發病初期患兒常自述為中腹或上腹部痛,也有的不能確定腹痛部位,此時可與腸痙攣相混淆,數小時後腹痛多固定於右下腹。腹痛一般為持續性,但糞石梗阻、闌尾內寄生蟲等具有梗阻性質的闌尾炎在一段時期可以陣發性、痙攣性疼痛為主,也應與腸痙攣鑑別。鑑別要點是各種型別闌尾炎一定都有右下腹的固定壓痛,病程稍長還可能出現肌緊張,與腸痙攣不同。有時需數次檢查才能確定其壓痛點是否為“固定”。此外,闌尾炎常伴有早期的噁心、嘔吐及稍後的發熱與白血球增高。

  3、急性胃腸炎或腸道感染:
  可發生於各年齡組小兒,除陣發性腹痛外還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及發熱等症狀,有時會由於吐、瀉而發生脫水。以上都是單純腸痙攣不應有的表現,但發病初期還是需要與腸痙攣鑑別。包括細菌性痢疾與阿米巴痢疾在內的腸道感染應結合大便的化驗室檢查才能確診。
  4、腸繫膜淋巴結炎:
  兒童較為多見,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兒常自述為隱約的腹痛,為陣發性。有時不能確定腹痛部位,也常為右下腹痛,因回、結腸繫膜富含淋巴組織。體格檢查可有右下腹壓痛,但壓痛點並不固定,也不伴肌緊張。疑為腸繫膜淋巴結炎時不要忘記進行患兒的咽喉部及肺部檢查。
  5、腸蛔蟲症與膽道蛔蟲:
  腸蛔蟲症引起的腹痛實際上也是一種腸管痙攣性疼痛,且呈陣發性,有時出現嘔吐與腹部壓痛,難以觸及蛔蟲團。本症雖與腸痙攣臨床表現相似,但因治療方法不同,故還應力求作出鑑別。膽道蛔蟲的典型臨床表現是劇烈的陣發性腹痛,上腹部偏右為疼痛最重點,可伴有區域性的壓痛與肌緊張。膽道蛔蟲有時與腸蛔蟲症併發,應予以注意。蛔蟲併發症與國民的衛生條件和生活習慣有關,因此診斷必須結合病史。雖近年來本症有所減少,但在衛生條件較差的農村仍為常見病。
  6、便祕:
  慢性便祕一般不引起腹痛,但因一時原因引起的便祕,常可誘發乙狀結腸痙攣,出現陣發性腹痛。本症多發生於兒童。腹痛常在下腹部或偏左,有時可觸及痙攣腸管或/及乾硬大便塊。用開塞露或肥皂水灌腸排便後常可使腹痛得以緩解或消失。此外,嬰幼兒甚至新生兒有時在排便前會出現哭鬧,排便後哭鬧消失,是否由於大便的區域性刺激或神經反射引起腸管痙攣,不能得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