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主任醫師 龔樹生

  噪音病是指各種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的聲音雜亂無章地混合,可使人心煩意亂,難以安心工作和休息。長期接觸高強度的噪聲,不僅使聽覺器官受損,同時對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及消化系統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常見症狀有聽覺疲勞、聽力下降、耳鳴、聲帶老化等。
  病因:
  噪聲對聽覺系統的長期作用後,多出現在2000赫茲(Hz)以上的高頻聽力損失,初期尤以3000~4000Hz受累最為典型,可能的原因有:外耳道對2000~6000Hz的聲音有共鳴作用;中耳對高頻聲更易於傳導;內耳耳蝸基底部有一狹窄區,主要感受4000Hz左右的高頻聲,此處有解剖學上的生理缺陷,血液迴圈較差,且易受淋巴液振動波的衝擊,該處基底膜受振時的振幅最大,強而頻繁的聲負荷集中於此,使螺旋器病變多發生在基底部,病理檢查發現螺旋器毛細胞腫脹,變性,萎縮或消失,嚴重者可見螺旋器從基底膜上剝脫,電子顯微鏡檢查可見毛細胞線粒體腫脹,內質網增生,實驗表明噪聲可引起內耳感音細胞代謝增強,耗氧量增加,致使氧張力降低,酶活性下降,影響了毛細胞的呼吸和代謝,導致細胞的變性壞死,從而引起感音性耳聾。
  聲音引起的神經衝動,從內耳感受細胞傳到大腦的高階聽覺中樞,神經通路終止於聽中樞皮質,沿著主要聽覺通路的某些神經纖維上行到中腦,終止於網狀結構後,還能將衝動傳遞到植物神經系統,從而激發腺體,心血管,胃腸等變化,為全身反應的一部分,噪聲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人們的基本生理過程--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平衡失調,可使腦血管張力發生改變,神經細胞邊緣出現染色質的溶解,這些變化,早期可以復原,如果不能及時恢復,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牢固的興奮灶,累及植物神經系統,產生神經衰弱症。若機體接觸噪音同時有肢體的一定頻率的震動,會加重噪音對聽覺器官的損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