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外科 主任醫師 呂文平

  引起肝性腦病的原發病有重症病毒性肝炎、重症中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各型肝硬化、門-體靜脈分流術後、原發性肝癌以及其他瀰漫性肝病的終末期,而以肝硬化患者發生肝性腦病最多見,約佔70%。誘發肝性腦病的因素很多,如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飲食、大量排鉀利尿、放腹水,使用安眠、鎮靜、麻醉藥,便祕、尿毒症、感染或手術創傷等。那麼,近迫性昏迷如何鑑別診斷?下面介紹近迫性昏迷鑑別診斷方法:

  一、症狀和體徵

  因肝病的型別、肝細胞損害的程度、起病的急緩以及誘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於導致肝性腦病的基礎疾病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比較複雜、多變,早期症狀的變異性是本病的特點。但也有其共性的表現:即反映為神經精神症狀及體徵。既有原發肝臟基礎疾病的表現,又有其特有的臨床表現,一般表現為性格,行為、智慧改變和意識障礙。現主要就其腦病的臨床表現分類簡述如下:

  1、起病:可急可緩。急性肝性腦病起病急驟,前驅期極為短暫,可迅速進入昏迷,多在黃疸出現後發生昏迷,也有在黃疸出現前出現意識障礙而被誤診為精神病者。慢性肝性腦起病隱匿或漸起,起初常不易發現易誤診和漏診。

  2、性格改變:常是本病最早出現的症狀,主要是原屬外向型性格者表現為抑鬱,而原屬內向型性格者表現為欣快多語。

  3、行為改變:最初可能僅限於一些不拘小節的行為,如亂寫亂畫,亂灑水,亂吐痰,亂扔紙屑、菸頭,亂摸亂尋,隨地便溺,房間內的桌椅隨意亂拖亂放等毫無意義的動作。

  4、睡眠習慣改變:常表現為睡眠倒錯,也有人稱為近迫性昏迷(impendingcoma),此現象有人發現與患者血清褪黑激素分泌時相紊亂有關,提示病人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處於紊亂狀態,常預示肝性腦病即將來臨。

  5、肝臭的出現:是由於肝功能衰竭,機體內含硫氨基酸代謝中間產物(如甲硫醇、乙硫醇及二甲硫化物等)經肺撥出或經面板散發出的一種特徵性氣味。此氣味有學者稱爛蘋果味、大蒜味、魚腥味等。

  6、撲翼樣震顫:是肝性腦病最具特徵性的神經系統體徵,具有早期診斷意義。但遺憾的是並非所有病人均可出現撲翼樣震顫。方法是:囑病人伸出前臂,展開五指,或腕部過度伸展並固定不動時,病人掌-指及腕關節可出現快速的屈曲及伸展運動,每秒鐘常可出現1~2次,也有達每秒鐘5~9次者,且常伴有手指的側位動作。此時病人可同時伴有整個上肢、舌、下顎、頜部的細微震顫及步態的共濟失調。或發於單側,也可出現於雙側。這種震顫不具有特徵性,也可見於心衰、腎衰、肺衰等病人。震顫常於病人睡眠及昏迷後消失,甦醒後仍可出現。

  7、視力障礙:並不常見。但近年來國內外文獻報道逐漸增多,肝性腦病發生時病人可出現視力障礙、失明為主要臨床表現,這種視力障礙是短暫的,功能性的,可隨著肝性腦病的加深而加重,也可隨著肝性腦病的恢復而復明。其發病機制不明,多數認為與肝性腦病一樣複雜,為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此種視力障礙現象,目前命名尚未完全統一。為全面反映這種肝、腦、眼之間的關係,作者曾將此類表現稱為肝-腦-眼綜合徵。

  8、智慧障礙:隨著病情的進展,病人的智慧發生改變,表現為對時間、空間概念不清,人物概念模糊,吐字不清,顛三倒四,書寫困難,計算、計數能力下降,數字連線錯誤,也是早期鑑別肝性腦病簡單、可靠的方法。

  9、意識障礙:繼智慧障礙後即出現比較明顯的意識障礙,由嗜睡、昏睡逐漸進入昏迷狀態,各種反應、反射均消失。也有由躁狂狀態逐漸進入昏迷者。而肝腦變性型肝性腦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智力減退、構音困難、記憶下降、思維遲鈍、共濟失調、震顫強直、痙攣性截癱(肝性脊髓病)等。但無明顯意識障礙。

  二、臨床分期

  為便於早期診斷並指導治療,常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對肝性腦病進行臨床分期。但其臨床分期各家報道並不一致,有的分3期、4期、5期、甚至6期。目前多數學者贊同Davidson根據其臨床表現把肝性腦病分為前驅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4期。但各期之間並無明確的界線。

  1、Ⅰ期(前驅期):出現輕度性格改變和行為失常。表現為:性格改變出現抑鬱或欣快,行為改變出現無意識動作,睡眠時間改變出現睡眠顛倒。撲翼樣震顫(-),正常反射存在,病理反射(-),腦電圖多正常。

  2、Ⅱ期(昏迷前期):以意識錯亂、睡眠障礙、行為失常為主,表現為定向力障礙,定時障礙,計算力下降,書寫繚亂,語言斷續不清,人物概念模糊,撲翼樣震顫,正常反射存在,病理反射,常見膝腱反射亢進,踝陣攣(-),肌張力可增強。可出現不隨意運動及運動失調,腦電圖出現對稱性theta;波(每秒4~7次)。

  3、Ⅲ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錯亂為主,表現為病人大部分時間處於昏睡狀態,反應存在(可被喚醒),或狂躁擾動,撲翼樣震顫(-),肌張力明顯增強。腦電圖同Ⅱ期。

  4、Ⅳ期(昏迷期):此期病人神志完全喪失,不能被喚醒。淺昏迷時,對痛覺刺激(如壓眶反射陽性)和不適體位尚有反應,腱反射和肌張力仍亢進,撲翼樣震顫由於病人查體不能合作而無法引出。深昏迷時,各種反射消失,肌張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表現為陣發性抽搐,踝陣攣(-),換氣過度,腦電圖上出現極慢delta;波(1、5~3次/秒)。

  三、臨床分型

  1、臨床上根據肝性腦病發生髮展的急緩常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

  ①急性型:是由於急性或亞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或藥物、毒物等造成的暴發性肝衰竭所致的肝性腦病。由於肝細胞大量或大塊壞死,殘存的肝細胞不能維持機體正常代謝所需,造成代謝失衡,體內代謝毒物不能被有效清除而積聚,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又稱為內源性肝性腦病或非氨性肝性腦病。

  ②慢性型:系由於各種原因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或門體分流術後引起,常有肝細胞變性壞死,同時又有肝細胞再生修復,但再生的肝細胞功能不全,而致代謝失衡,體內毒性物質不能被有效清除,或門體分流毒性物質直接進入體迴圈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此型病人腦組織常有病理改變如星狀細胞肥大、增多,大腦皮質變薄,有灶性壞死。此型屬於外源性肝性腦病,又稱氨性或門體分流性腦病。

  2、肝性腦病除上述急性和慢性型兩類外,尚有其他特殊型別。

  ①肝腦變性型:系由於自發性或門體分流術後病人,腸源性毒性物質不斷分流至體迴圈,反覆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神經細胞變性,臨床上出現思維遲鈍,記憶減退,神志異常,動作呆板或共濟失調,但無意識障礙。又稱為獲得性肝腦變性。

  ②肝腦脊髓病:晚期肝硬化病人除腦細胞有廣泛變性外,還可有皮質脊髓束、皮質小腦束、脊髓後索發生脫髓鞘病變,臨床出現下肢無力、步態不穩、肢體細震顫、腱反射亢進,腦電圖呈廣泛性損傷變化。其中腦和脊髓均有臨床表現者稱肝腦脊髓病;脊髓病變突出者稱為肝性脊髓病。

  ③亞臨床肝性腦病:系近年來研究提出的,此型病人臨床上常無任何肝性腦病表現,能勝任一般工作,常規檢查也無明顯異常,只是在完成常規精神運動試驗(如繪圖或數字連線)時其能力受損。由於患者大腦萎縮、腦血流減少,其智力檢測(尤其是操作能力)和腦誘發電位異常,如進行高空、機械、駕駛等工種易發生事故或車禍。如行早期診治或調換工作,則可避免潛在的事故隱患或進一步發展為臨床肝性腦病。此型也可能為肝性腦病的亞臨床期,隨著肝病的加重,可能發展為慢性型肝性腦病。Rikker等對9例亞臨床型肝性腦病患者隨訪1年,發現6例患者血氨及智力檢測無變化,僅3例血氨升高者智力減退,並發展為臨床肝性腦病。

  四、併發症

  1、腦水腫:腦水腫已被證實是暴發性肝衰竭的併發症,發生率可達80%以上,對慢性肝病是否存在腦水腫目前尚無一致的意見,但多數學者認為慢性肝性腦病可併發腦水腫,其發生率各家報道也不一致,多數認為21%~58%,但近來通過尸解發現肝硬化者腦水腫檢出率高達89.5%,其中輕度水腫為23.7%,重度水腫佔65.8%,有明確腦病者佔21%。表明慢性肝功能衰竭腦水腫發生率也很高。也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2、消化道出血:參見消化道出血。

  3、腎功能不全:參見肝腎綜合徵。

  4、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

  五、醫技檢查

  1、實驗室檢查

  ⑴肝功能異常、凝血功能異常:往往只反映肝細胞的功能狀態。如酶疸分離,高膽紅素、低血蛋白血癥、膽鹼酯酶活性降低以及血清膽固醇降低等,均不能說明肝性腦病的嚴重程度。血生化檢查如發生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可促進並加重肝性腦病。腎功能(肌酐,尿素氮)檢查如異常僅預示即將或已發生腎功能衰竭。近年有人認為動態觀察血清褪黑素水平對於預測、診斷肝性腦病的發生和判斷病情變化有重要參考價值。

  ⑵血氨測定:約75%HE病人血氨濃度呈不同程度增加,在慢性型病人增高者較多,急性型病人增高者較少。但血氨升高,並不一定出現肝性腦病,所以血氨濃度升高,對診斷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對指導治療也有參考意義。如測定動脈血氨濃度升高比靜脈血氨更有意義。

  ⑶血漿氨基酸測定:若支鏈氨基酸濃度降低,芳香族氨基酸(特別是色氨酸)濃度增高,兩者比例倒置。

  ⑷腦脊液檢查:常規、壓力及生化均可正常,如同時測定其氨、穀氨酸、色氨酸、谷氨醯胺濃度可增高。在併發腦水腫時壓力可升高。

  2、腦電圖檢查:腦電圖變化對本病診斷與預後均有一定意義。正常腦電圖波幅較低,頻率較快,波型為alpha;波。隨著病情的變化和發展,頻率減慢,波幅逐漸增高,波型由alpha;波變為每秒4~7次的theta;波則提示為昏迷前期,如變為對稱的、高波幅,每秒1、5~3次的delta;波則為昏迷期表現。對可疑的腦電圖改變,可在進食高蛋白及肌注小劑量嗎啡後腦電圖改變加劇而加以明確。肝性腦病時的腦電圖改變也可見於尿毒症、肺功能衰竭及低血糖等,應加以區別。

  3、視覺誘發電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用閃光刺激後可使枕葉視覺區皮質激起反應,產生同步放電效應,引起電位變化,即VEPs。它表示皮質及皮質下神經細胞群突觸後興奮和抑制電位的總和。對於評估肝性腦病時大腦功能障礙具有特異性,並可做定量分析。較一般腦電圖更能精確反映大腦電位活動,可用以檢出症狀出現前的肝性腦病(如亞臨床肝性腦病)。另外還有人應用聽覺事件相關電位P300及體感誘發電位測定診斷亞臨床肝性腦病,認為聽覺事件相關電位P300的診斷價值較體感誘發電位敏感而特異。

  4、腦導磁刺激試驗:Nolano等應用腦導磁刺激測定肝硬化病人腦皮質運動功能,發現中央運動神經傳導時間延長,睡眠時運動喚醒閾值增高,中樞無記錄期明顯縮短,外周正常,表明皮質脊髓通路已有損傷,可被認為肝硬化肝性腦病的前期表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