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易發生不易控制的足癬感染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第1期(輕微主訴期)的症狀表現,患者僅感覺患肢皮溫降低怕冷,或輕度麻木,活動後易疲勞,肢端易發生足癬感染而不易控制。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動脈血管內壁上形成,並隨著斑塊增大、管腔狹窄,管道通暢性受到影響,流向下肢的血流減少,狹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時,供應下肢的血流不能滿足需要,就出現下肢缺血癥狀。
以下疾病也是導致肢端易發生不易控制的足癬感染的病因:
1、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於神經病變使下肢保護功能減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使動脈灌注不足致微迴圈障礙而發生潰瘍和壞疽的疾病狀態。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種嚴重的併發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但給患者造成痛苦,而且使其增添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2、腳氣
足癬(俗名“香港腳”、腳氣),系真菌感染引起,其面板損害往往是先單側(即單腳)發生,數週或數月後才感染到對側。水皰主要出現在趾腹和趾側,最常見於三四趾間,足底亦可出現,為深在性小水皰,可逐漸融合成大皰。足癬的面板損害有一特點,即邊界清楚,可逐漸向外擴充套件。因病情發展或搔抓,可出現糜爛、滲液,甚或細菌感染,出現膿皰等。
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大、中動脈的基本病理過程,主要是細胞、纖維基質、脂質和組織碎片的異常沉積,在動脈內膜或中層發生增生過程中複雜的病理變化。在周圍血管疾患中,動脈的狹窄、閉塞性或動脈瘤性病變,幾乎大部分都是由動脈硬化所引起。動脈硬化性病變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發於某些大、中型動脈,如腹主動脈下段、髂動脈、股動脈和膕動脈等處,上肢動脈很少累及。病變動脈增厚、變硬、伴有粥樣斑塊和鈣化,並可繼發血栓形成,致使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肢體出現缺血癥狀。患肢有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和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有時狹窄或閉塞性病變呈節段性和多平面性,好發於動脈的分叉起始部和管腔後壁部,動脈主幹彎曲部也較常累及,病變遠側往往有通暢的流出道存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