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副主任醫師 丁立剛

  右心室流出道是一種心臟疾病,其典型症狀有發紺、呼吸困難和缺氧性發作、蹲踞。相關症狀還有呼吸困難、紫紺、收縮期震顫、心源性呼吸困難和血缺氧等。四聯症最常見的主要症狀是紫紺和血缺氧。呈現臨床症狀的時間和輕重程度取決於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程度和肺迴圈血流量的多寡。大多數病例在出生後數週或數月動脈導管閉合後才開始出現紫紺,並逐漸加重。但如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病變程度嚴重,如肺動脈閉鎖、流出道瀰漫性發育不良,以及漏斗部、肺動脈瓣環、肺動脈瓣膜多處重度狹窄,則出生後即可呈現紫紺。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程度輕,右至左血液分流量少的病例,紫紺程度輕,如心室水平血液分流以左至右為主則可不呈現紫紺。進食、哭鬧,活動時紫紺加重,並出現呼吸困難。兒童病人喜採取蹲踞體位。蹲踞可減少下肢靜脈迴流量,增高體迴圈阻力,從而使肺部血流量增多,動脈血氧飽和度升高,紫紺和呼吸困難得到減輕。

  四聯症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施行外科手術,增加肺迴圈血流量,改善血缺氧或作心內畸形根治術。40多年前法樂四聯症的外科治療方法是施行體迴圈-肺迴圈分流術,以減輕血缺氧,改善症狀,延長壽命。體外迴圈心內直視手術進入臨床應用後,四聯症根治術即逐漸替代姑息性的體、肺分流術,且治療效果日益提高,但對嬰兒幼童病例採用分期手術亦即先施行分流術,再施行根治術或一期根治術意見尚不一致。有的主張臨床上呈現明顯症狀的四聯症病人,不論年齡大小均宜施行一期根治術,這樣可避免承受兩次手術的危險性。早期手術尚可防止右心室肥厚和流出道狹窄程度加重。另一部分外科醫師認為出生後3個月根治術的手術死亡率為25~67%,遠高於體-肺分流術,而延遲到1~2歲以後則根治術的手術死亡率顯著降低,因而主張分期手術。6個月到1歲的病例先施行體-肺分流術,長大後再施行第二期根治術。

  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根治術死亡率已較前降低,治療效果不斷提高,目前傾向於根據病人年齡和病變的病理解剖學形態,制定手術方案。嬰幼兒根治性手術的死亡率較高,因此手術年齡宜在6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的嬰兒如病情嚴重急需手術治療者,應先作姑息性體-肺分流術。但如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病變經造影檢查屬漏斗部狹窄,肺動脈瓣環和肺動脈發育良好,且因漏斗部痙攣引致反覆缺氧性發作者則可給予心得安等藥物治療,待病人長大到6個月以上再施行根治性手術。6個月以下病人經選擇性右心室造影顯示右心室流出道或肺動脈狹窄病變為漏斗部瀰漫性發育不良,肺動脈瓣環狹窄,肺動脈總幹或分支狹窄,需用織片跨越瓣環作縫補擴大術者,由於根治性手術死亡率高,宜先施行姑息性分流術,待長大後再施行根治性手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