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副主任醫師 丁立剛

  右心室流出道(RVOT)指的是右室與肺動脈交界的區域,這裡是組織移行的地方,心肌細胞與血管平滑肌細胞相互交叉,是非器質性室早、室速最常見的起源位置。右心室流出道是一種心臟血管畸形疾病,其典型症狀有呼吸困難、蹲踞、紫紺、收縮期震顫、血缺氧等。那麼,如何診斷和治療右室流出道?下面介紹右室流出道的診斷方法:

  右室流出道室速的臨床診斷

  右室流出道室速是臨床常見一種室性心動過速,多表現為非持續性、反覆性單形性室性心動過速,通常出現在休息或運動一段時間之後。陣發的運動誘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的特徵是運動或情緒激動促使室性心動過速持續發作。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心悸,只有少數(10%)表現為暈厥。臨床病程為良性且預後好,心臟性猝死(SCD)少見。右室流出道室速的診斷是一項排除性診斷,需除外結構性心臟病、心肌病和冠狀動脈性心臟病。診斷要點包括:1、心臟結構正常;2、起源點在流出道;3、QRS波群呈左束支傳導阻滯圖形,電軸偏向下。

  右室流出道的相關檢查包括心電圖、M型超聲心動圖(ME)、胸部平片、血液檢查等。心電圖檢查顯示右心室肥大和勞損,電軸右偏,右側心前區導聯R波顯著增高,T波倒置。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右心室壁明顯增厚;右心室流出道呈現管狀狹窄或形成第3心室,肺動脈口狹窄,肺動脈口徑比主動脈細小,心室間隔回聲中斷和主動脈前壁右移,騎跨在心室間隔的上方。胸部X線檢查顯示心臟不增大,肺野異常清晰,血管影紋稀少,肺動脈總幹較小者,心臟左緣平坦或凹陷。血液檢查顯示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均明顯升高,重度紫紺病例紅細胞計數可達1000萬,血紅蛋白258%,紅細胞壓積一般為50~70%,但亦可高達90%。

  一般治療方法

  體肺迴圈分流術:在體迴圈與肺迴圈之間施行血管吻合術,使部份體迴圈血液分流入肺迴圈,從而增加肺迴圈血流量,提高動脈血氧含量,使血缺氧得到改善。臨床上表現為紫紺減輕,活動能力增強,血液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壓積降低,動脈血氧含量及血氧飽和度升高。施行體-肺迴圈分流術可應用體迴圈動脈或上腔靜脈,由於靜脈壓力低,血流速度緩慢,易於形成血栓,致血管腔堵塞,因此,治療法樂四聯症均應用體迴圈動脈與肺動脈作吻合術。

  四聯症根治術:兒童病例需在體外迴圈結合25℃低溫下施行手術。嬰幼兒病例則可採用深低溫體外迴圈和停止灌注的方法施行手術,先經體表降溫,待鼻、咽溫度降到24℃左右施行剖胸術,建立體外迴圈,通過血流降溫進一步將鼻咽溫度降到18℃左右,然後停止體外迴圈進行心內操作,心內直視糾治術結束後,再恢復體外迴圈作血流復溫,待鼻咽溫度升高達35℃,直腸溫度到達28℃以上,心臟搏動恢復後停止體外迴圈。

  左肺動脈起始部狹窄:通常伴有肺動脈瓣環和肺動脈總幹狹窄。在縫補心室間隔缺損後,延長右心室漏斗部縱切口跨越肺動脈瓣環、肺動脈總幹、左肺動脈狹窄段及左肺動脈近段,然後用織片作縫補擴大術。伴有右肺動脈起始部狹窄者,則在縫補擴大肺動脈瓣環、肺動脈總乾和左肺動脈後,從肺動脈總幹側壁切下右肺動脈,縱向剪開右肺動脈前壁越過狹窄段,並切開右肺動脈近端用另一塊錐形補片縫補擴大右肺動脈切端,再將已擴大的右肺動脈切端與肺動脈總幹作端側吻合術。

  右肺動脈起始部狹窄:單獨存在的右肺動脈起始部狹窄比較少見。縫補擴大操作技術也較簡易,從肺動脈總幹切下右肺動脈,縱向切開右肺動脈狹窄段及近段右肺動脈前壁,用織片縫補擴大後與肺動脈總幹作端側吻合術。

  肺動脈閉鎖:肺動脈閉鎖病例需用一段帶主動脈瓣的同種升主動脈。同種升主動脈外徑用於嬰兒病例為14~18mm,兒童為22~25mm,將同種主動脈置放入流出道遠端與肺總動脈作對端吻合術,近端的後壁與右心室流出道縫合,再用心包織片覆蓋,縫補流出道切口和同種主動脈前壁。另一種方法是用帶瓣管道遠端與肺動脈總幹作端側吻合術。近端與右心室流出道作端側吻合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