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壁及周圍有Ig及補體沉著是蕁麻疹性血管炎的症狀之一蕁麻疹性血管炎1973年MCDuffie首先報告,其特點是皮疹為風團,持續時間長,伴低補體血癥。炎性介質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因此出現血管炎變化,顯示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的表現。如何檢查血管壁及周圍有Ig及補體沉著呢?
一、症狀
1、本病多見於中年婦女,發病年齡大多在30~40歲之間。起病時,常伴有不規則發熱,有時可達38~39℃。
2、面板主要特徵為風團,極像蕁麻疹。但風團皮損持續時間長,往往24~72小時,甚至數天不消失;自覺有癢感或燒灼感;風團觸之有浸潤,有時病損之處可見點狀出血;少數病例有水皰,但無壞死;損害消退後遺留色素沉著或脫屑。
3、本病常伴有關節痛及關節炎,主要見於四肢關節,有時有關節腫脹。也可有腹部不適、淋巴結腫大等。晚期可出現腎臟損害。少數病例可發生癲癇、腦膜炎及單側視神經炎等。血管炎性蕁麻疹常是皮肌炎、變應性血管炎、SLE等的早期症狀,故應密切觀察病程變化。
二、診斷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跟實驗室檢查來診斷:臨床表現主要為面板風團持續24小時以上;伴發熱、關節痛、腹痛等;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可有腎臟損害。實驗室指標:真皮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血管周圍有較多的中性白細胞,可見核塵及紅細胞外溢,血管壁有纖維蛋白樣變性。血沉快、嚴重而持久的低補體血癥;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直接熒光檢查顯示血管壁及周圍有Ig及補體沉著。
血管壁及周圍有Ig及補體沉著其病因不明,有報告由於碘過敏,反覆寒冷刺激,以及病毒、細菌、寄生蟲等過敏原引起的超敏性血管炎。臨床血液檢測可分為血液一般檢測、溶血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測、骨髓細胞學檢測、血型鑑定與交叉配血試驗。可以檢測出常見血液病的血液學持徵。
三、檢查
1、血常規檢查,包括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與分類、血小板計數、血沉率等。
2、血化學檢查,包括尿素氮、非蛋白氮、肌酐、鹼性磷酸酶、總蛋白與白蛋白、球蛋白、轉氨酶及轉肽酶等測定。
3、血清免球蛋白檢查。
4、尿常規檢查。
5、髂骨穿刺塗片或活檢。
6、放射學檢查:胸部正側位x線片及雙下肢淋巴造影。
7、病理學檢查:淋巴結、面板活檢及必要時肝臟穿刺活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