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副主任醫師 王清賢

 

  中醫定義中,一年並非四季,而是“春、夏、長夏、秋、冬”五季。長夏即陽曆的七八月份,正好是夏末初秋的時節。它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氣候特徵為溼熱蒸騰。

  所以,長夏和夏是兩個不同的季節。養生重點也不同。夏季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養心是夏季保健的一大關鍵點。而長夏屬土,對應的臟腑為“脾”,所以長夏養生的重點是養脾。同時,溼為長夏主氣,因此,防熱、祛溼邪是長夏最重要的養生任務。因此,中醫四季養生理論中主張“長夏養脾”,防止溼熱侵襲。夏末初秋,暑熱未盡、溼氣重,養生必須健脾、利溼。  

  1、吃對食物趕走溼氣

  此時的飲食原則應以健脾、清熱、利溼為主。首選清淡、苦寒、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最好,避免吃粘膩、難以消化的食物,不過食冰鎮食品及寒涼食物。

  2、按摩穴位降服秋老虎

  根據中醫理論,從立秋到秋分即為長夏,餘暑未消,又因降雨頻繁而溼氣重,故有秋老虎發威一說。溼重可能導致脾臟受損,所以長夏養生,一定要健脾。通過穴位療法,幫助我們降服秋老虎。

  說到健脾養胃,有兩個穴位不得不提,就是足三裡和陰陵泉。陰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的凹陷處。而足三裡歸屬於胃經,刺激它可以調節經絡氣血執行,激發胃部功能。中醫裡有個重要養生原則“虛則補其母”,所以要解決肺部的問題就先補好它的“母親”——脾胃。補肺氣潤肺陰的主要穴位有肺俞、膻中、天突、中脘、足三裡和氣海。所以秋季穴位養生既要照顧好脾胃,又要保養好肺部。

  3、姜暖脾胃還消暑

  姜可做薑湯、姜粥,炒菜時放點薑絲做調料,也可在做餡時加點薑末。

  唐代醫家李絳的《兵部手集方》中,有一款驅寒功能能較強的藥膳——生薑紅棗粥(生薑15克,紅棗5枚,粳米100克),對夏季厭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若有消瘦、面色偏紅、口乾舌燥、喝水多而不止渴等陰虛內熱現象的人,不適合食用此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