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住院醫師 孫瑩瑩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當秋分到來時,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專家提醒,隨著秋分節氣到來,冷空氣開始日漸活躍,空氣也逐漸乾燥,大家要隨著季節的變化,適當調整養生方法。

  注意飲食解秋燥

  秋分前後天氣比較乾燥,紅薯和胡蘿蔔這兩種食物都有很好的潤燥作用。其中,秋分前一般氣溫偏高,屬於溫燥,適合吃一些清涼的食物來抑制這種乾燥,所以胡蘿蔔更好,因為胡蘿蔔不僅可以調節“溫燥”的平衡,還能補氣、消食。而有些地區秋分以後天氣開始轉涼,氣候特徵是涼燥,這個時候就更適合吃紅薯,因為可以溫熱養肺,同時也可以潤肺。此外,堅果、秋蜜等也可以防止秋燥對於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從而利於秋季的身體保健。

  另外,秋季是胃病的多發季節,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朋友,更應格外小心,以防舊病復發。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防止胃酸侵蝕胃黏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

  2、避免過多食用對胃黏膜有損傷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芥末、濃茶、濃咖啡、酒及過熱、過甜的食物;

  3、不要睡前進食(尤其是飽食),因夜間進食影響胃酸分泌過多而誘發或加重胃潰瘍。

  秋後三個地方別凍著

  中醫學有一種養生理論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捂秋凍”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不過,“春捂秋凍”是相對而論的,是有條件的,年輕人、身強力壯之人,新增衣物的時候可以晚點、強度都可以稍大些;老年人、身體虛弱的人,特別是心腦血管功能不健康的老年人,則要注意分寸,甚至要春捂秋也捂。深秋季節氣溫變化大,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會使人的面板、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即使正常的秋凍,有三個“禁地”——頭、肚臍、腳也是要嚴加保護的。

  1、頭:

  入秋後外出的時候最好戴帽子,洗頭時用水要比平時熱一點,額頭上出汗水時不能見風。這是因為頭作為人體“諸陽之會”,是全身陽氣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體內陽氣會散失大部。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四肢血管病的人,以及四肢不溫的人和易感風寒的人,尤其要在這方面提高警惕。

  2、肚臍: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機體陽氣,特別是一些脾胃虛弱,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還可以採取經常在肚臍熱敷的方法,驅寒助陽。

  3、腳:

  腳是人體各個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經的路程也最長,而腳又彙集了全身的諸多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足部寒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所以秋季睡前泡泡腳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