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外科 主任醫師 王巖鬆

  從生理角度來看,腰椎的穩定性靠兩個相互關聯的系統維持,即脊柱本身和與之相關的肌肉系統,前者為被動的穩定系統,後者為主動的穩定系統,任一系統的發生病理改變都有可能出現腰痛等問題。總之,無論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保健,還是術後患者的鍛鍊,腰背肌力量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核心肌群的訓練,患者腰椎的穩定性、平衡性、協調性都能隨之增加,便可以達到減少慢性腰痛的發生率及複發率。核心肌群:所謂的核心肌群,指的是位於腹部前後環繞著身軀,負責保護脊椎穩定的重要肌肉群,腹橫肌、骨盆底肌群以及下背肌這一區域。簡單說,就是軀幹部位的腰背部肌肉。

  腰背肌鍛鍊的優點

  1、穩定腰椎,糾正腰椎畸形

  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生後腰椎的內在穩定性下降,常出現腰痛和腰部活動受限,導致腰肌力量變弱,腰椎外在穩定性降低。腰背肌鍛鍊則可以增強腰肌力量,在外圍形成有力的支撐力量,穩定腰椎位置,改善腰椎功能。

  2、減少炎性物質及代謝產物的堆積

  腰椎間盤突出症所致神經根性疼痛主要是炎症引起的,一方面由於炎症的化學刺激,另一方面由於炎症水腫,而腰背肌鍛鍊可使區域性血液迴圈加速,有助於稀釋致痛物質的濃度,並帶走致痛物質,促使區域性腫脹吸收。

  3、改善神經根、硬脊膜粘連

  由於椎間盤區域性炎症的存在,在疾病後期可形成神經根和硬脊膜粘連,使疼痛症狀難以消除。而腰背肌鍛鍊可使神經根、硬脊膜在鍛鍊的過程中受到被動的牽拉和移動,從而改善神經根、硬脊膜粘連,使疼痛隨之消失。

  簡單的運動方法

  1、仰臥位腰背肌鍛鍊

  該類方法中最常用的是五點支撐法。仰臥在床上,去枕屈膝,雙肘部及背部頂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頭肩(一個點)、雙肘部(二個點)和雙腳(二個點)這五點支撐起整個身體的重量,持續3~5秒,然後腰部肌肉放鬆,放下臀部休息3~5秒為一次練習。我們設計30次練習為一個週期。所以,(2秒+2秒)*30=120秒。僅僅2分鐘,就完成了一天的任務。  

  2、俯臥位腰背肌鍛鍊

  該類方法中最常用方法是飛燕點水法(即小燕飛法)。鍛鍊時俯臥床上,去枕,雙手背後(記住,這非常重要),用力挺胸抬頭,通過頸部肌肉使頭胸離開床面,同時膝關節伸直,通過腰部肌肉使兩大腿用也離開床面,持續2秒,然後肌肉放鬆休息2秒,就完成了一次練習。30次練習為一個週期。  

  3、直立位腰背肌鍛鍊

  該類方法就是連續向後退步走路,待患者可以雙下肢承重並無不適感時開始鍛鍊。該方法主要是患者出院後有效的康復鍛鍊方法,老年患者尤為適用。

  4、“平板支撐”運動

  平板支撐(plank)是一種類似於俯臥撐的肌肉訓練方法,在鍛鍊時主要呈俯臥姿勢,可以有效的鍛鍊腹橫肌,被公認為訓練核心肌群的有效方法。其實平板支撐是一種類似於俯臥撐的肌肉訓練方法,不僅不需要任何器械,活動佔地面積小,可以隨時隨地地鍛鍊,而且它的動作要領也非常簡單。身體成一條直線,用腳趾和前臂做支撐,腹肌收縮保持10秒,再放鬆,注意全過程不要憋氣.要求10秒,10個。

  雖然平板支撐從始至終只有一個動作,但也需要注意一些技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鍛鍊效果。首先是,肘關節和肩關節與身體一定要保持直角。其次,在運動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初練者可以先從30秒練起,然後逐漸延長時間,普通人堅持到兩分鐘就已經足夠了。  

  鍛鍊才是硬道理

  術後早期進行腰背肌功能鍛鍊,有助於促進腰背肌的血液迴圈,增加區域性氧供應量,減輕區域性組織水腫,並且使脊柱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防止脊柱不穩及肌肉疲勞而產生的腰腿痛,對術後功能恢復大有裨益,加強腰背肌功能鍛鍊提高脊柱的動力性穩定,也是防止椎間盤手術後再次復發的重要措施。

  腰背肌鍛鍊在防治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過程中作用較大,而且患者可自行練習,費用低,運用方便,療效肯定,具有簡便安全、療效確切、經濟實用等優點,一旦掌握則終生受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