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科 主任醫師 史大卓

  我國近3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年死亡人數達300多萬,冠心病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藥物治療、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和介入治療(PCI)是冠心病治療的三架“馬車”。介入治療近30年多年來迅速普及,成為目前緩解心絞痛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有效、快捷的治療方法。有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我國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超過40萬例,並且以15%~30%的年增長率增長。面對這一新的龐大的冠心病人群,如何有效預防其心血管病事件發生,成為現代冠心病領域的一個挑戰。

  一、介入治療適應哪些冠心病人群?

  1、慢性穩定型心絞痛:穩定型心絞痛是一種常見的冠心病型別,主要表現為有規律地發作心絞痛,常為運動、情緒激動等誘發,且每次發作誘因、持續時間、疼痛性質和部位等基本不發生變化。介入治療干預穩定性心絞痛的目的在於改善心肌缺血、緩解患者症狀,但有臨床研究證明,介入治療並不能改善輕、中度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長期預後。因此,針對輕、中度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首先應考慮應用藥物治療;對於重度穩定型心絞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患者或藥物治療不能控制心絞痛發作的患者,則應考慮介入治療。

  2、不穩定型心絞痛:主要包括:

  (1)首次發作的心絞痛,且多疼痛較重,含服硝酸甘油難以迅速緩解;

  (2)在慢性穩定性心絞痛的基礎上,近1個月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增加,發作時間明顯延長,疼痛程度較以往明顯加重;

  (3)在休息、安靜狀態下發作的心絞痛,一般持續時間較長;

  (4)急性心肌梗死發病24小時後至1個月內發生的心絞痛。上述幾種型別均屬不穩定型心絞痛,在沒有禁忌症的情況下,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不明顯,應進行介入治療。冠脈介入治療可降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改善預後。

  3、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根據其發作時心電圖ST段是否抬高,分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EMI發病急,急性期行冠脈介入治療能有效開通閉塞血管,挽救瀕死心肌,減少心梗面積,顯著改善預後;對於NSTEMI患者,如果病情穩定,且沒有明顯血流動力學改變,擇期冠脈介入治療可減少介入相關併發症的發生;若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因心肌缺血壞死導致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則需緊急行冠脈介入治療。

  二、介入治療後存在的問題

  不少患者認為,介入治療是“根治性”冠心病的手術,可一勞永逸地解決冠心病,這是最常見的一個誤區。隨著冠脈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髮展,新型藥物塗層支架、可降解藥物塗層支架以及藥物洗脫球囊等的出現,術後的併發症逐漸降低,但支架內再狹窄、支架血栓等併發症仍是臨床需要面對的嚴重問題。

  1、介入治療後支架再狹窄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後,由於區域性炎症反應、血管內皮的增生、血管重構及其他原因,導致部分患者發生支架內再狹窄。雖然新型藥物洗脫支架的應用使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降低,但目前術後6個月支架再狹窄發生率仍在3%-9%左右。

  2、冠狀動脈支架內血栓冠脈支架植入術後,部分患者因為抗血小板藥物抵抗(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支架植入後內皮細胞結構和功能損傷、區域性血栓高負荷等因素,可能存在支架內血栓形成的風險。目前,血栓彈力圖檢測可及時發現相關風險,為藥物調整提供參考依據,減少支架內血栓的風險。

  3、支架植入術後無複流對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介入治療時,由於患者體內凝血機制異常、纖溶系統紊亂、血小板活化、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及粥樣硬化斑塊碎片到血管遠端等因素,導致血管狹窄解除後心肌組織水平血流灌注減慢甚至無血流。無複流是介入術嚴重的併發症,是影響患者預後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

  4、介入術前後心理障礙目前我國冠心病支架植入術患者每年50萬左右。據有關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療前後,會出現明顯的焦慮或抑鬱,日益引起臨床關注。患者經歷手術和基礎疾病的雙重心理應激,焦慮症和抑鬱症發生率增加,據報道可達30%以上。這種不良的心理反應會直接影響患者術後健康的恢復,併成為目前介入術後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一個危險因素。

  三、介入治療後藥物治療

  1、西藥治療介入術後常規使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需要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如無不良反應及明顯禁忌症,阿司匹林需要終身服用。除阿司匹林外,還需要加用另一種抗血小板藥物,目前常用的為氯吡格雷,新型抗血小板藥有替格瑞洛等,進一步減少了支架血栓的發生風險。目前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時間,一般為裸金屬支架植入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3個月,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術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12個月。

  他汀類降脂藥是介入術後需長期服用的藥物,患者對該藥存在一些錯誤認識:一些人在檢查血脂“正常”以後,就停止服藥,這是大的錯誤。一方面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普通正常人不同,除非特殊情況,即使血脂水平“正常”,也要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另一方面,此類藥物還有穩定斑塊、降低炎症反應等作用,可改善心血管疾病預後。他汀類降脂藥主要包括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託伐他汀鈣等。此外,RASS系統阻斷劑、β受體阻斷劑等也是冠心病治療的重要藥物,特別是對心肌梗死的患者;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或都能耐受此類藥物。為此,需遵醫囑服用。常用藥物如卡託普利、福辛普利、氯沙坦、厄貝沙坦、美託洛爾、比索洛爾等。

  2、中醫中藥治療中醫藥尤其是活血化瘀中藥對冠心病介入術後患者,顯示有較好的效果:如活血化瘀中藥可以顯著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降低支架後再狹窄;在與西藥聯合應用後,不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且不增加降低出血風險、減少西藥胃黏膜損傷。因此,在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結合合理的中藥治療是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後的一個選擇。受患者自身條件或醫療條件限制不能服中藥湯劑者,可考慮中成藥治療。目前上市的治療冠心病的中成藥有上百種,其適應症各不相同,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在醫生指導辨證下選用適合於自己的中成藥,不應盲目相信廣告宣傳和他人的服藥經驗,他人服用有效的藥物不一定對自己有效,有些還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需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四、定期隨診是改善預後的一個基礎環節

  介入術後及時定期複診,醫生會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複查相關檢查,調整藥物的劑量。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冠心病患者的用藥劑量並非固定不變,中藥處方更需要隨著症狀和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藥物劑量、血壓的變化、生活習慣改變及血糖的變化等都可能對機體產生影響,要隨診監測,但要在醫生指導下實施,切忌盲目根據症狀變化隨意改變藥物的種類和和劑量。

  五、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介入術後冠心病患者改善預後的基石,所有藥物治療都應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運動:介入後患者對運動的耐受能力不同,和心臟功能、血管狹窄程度、支架開通情況等有關。有的患者術後的運動可逐漸恢復至正常健康狀態,而有的患者可能恢復不到原來的水平,這需根據醫生建議調整運動量,不能短期內突然增加運動量。

  2、飲食:應遵循“低鹽低脂”的原則,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魚肉、豆製品和奶製品等,不宜吃動物內臟及其他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與此同時還應當限制酒精攝入量。

  3、戒菸:吸菸作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不僅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程序,還能直接導致冠脈損害、痙攣等。所以,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介入術後患者必須戒菸。

  4、控制體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都可繼發於肥胖。用體重(kg)/身高(m)2,計算體重指數(BMI),正常值為18.5-23.9,>24稱為超重,>28稱為肥胖。如果存在超重、肥胖,就需要減肥。

  5、保持樂觀情緒:部分介入后冠心病患者會合並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可能會加重、誘發心肌缺血發作,所以保持樂觀的情緒十分重要。可以通過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如繪畫、書法、雕刻等,保持情緒舒暢,放鬆緊張情緒。

  6、監測血壓、控制血糖:冠心病介入術後,需要同時控制血壓、血糖,不能忽視了這些環節。不然,會導致心血管病事件的發生。

  7、不要過分相信營養保健品:隨著各種資訊科技的普及,冠心病患者接觸到的資訊越來越多,而且為了吸引人們注意,部分廣告過分誇大效果,誤導消費。多數保健品對疾病沒有確切療效,甚至服用不當還會產生不良反應,延誤病情,進一步損害患者健康,對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身體和經濟損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