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種茄科辣椒屬植物。辣椒原產地在中南美洲熱帶地區,是印第安人最重要的一種調味品。明朝末年,十六世紀下半葉,那些活躍在馬尼拉進行絲綢貿易的中國商人,在帶回大量白銀的同時也帶回了辣椒。
辣椒也能觀賞
當時辣椒是被中國人作為一種觀賞花卉引進的,最早的落地生根點在江、浙兩省。比較公認的中國最早關於辣椒的記載,是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1591年)中的“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
辣椒食用史
中國人開始食用辣椒是清朝(公元1644~1911年)初期,康熙十年(1671年)浙江《山陰縣誌》記載:“辣茄,紅色,狀如菱,可以代椒。”番椒又名辣茄,“可以代椒”即可以代替胡椒。康熙時田霽的《黔書》中說,“當其(鹽)匱也,代之以狗椒(辣椒)。椒之性辛,辛以代鹹,只誑夫舌耳,非正味也。”因為貴州缺鹽,常以椒代鹽,所以貴州極可能是中國最先普遍食用辣椒的地區。
民間也將那些“厲害、不好招惹的人”比作“辣子”。《紅樓夢》描寫賈母向林黛玉介紹王熙鳳時說:“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裡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
辣椒能吃又能用
辣椒素有“紅色藥材”之稱,祖國醫學認為:其性熱味辛無毒,入心、脾二經。能溫中散寒,開胃消食,治寒滯腹痛,嘔吐,瀉痢等病症。《食物本草》中稱辣椒可以“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避邪惡。”辣椒的果實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進食慾。辣椒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適量吃辣椒對人體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1997年,Caterina等成功克隆出一個能被辣椒素啟用的受體,並被命名為辣椒素受體,大量研究表明,辣椒素受體參與了卒中及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等的病理生理過程,併發揮重要的保護作用。某教授經過7年的研究,表明日常食用的辣椒的主要成分———辣椒素不僅可以抑制脂肪合成和預防肥胖,還可改善血管功能及降低血壓。
現代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是促進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調控腸道菌群有望作為心血管疾病的潛在治療新靶點。我國學者也發現辣椒素可以改善肥胖狀態下小鼠的腸道菌群紊亂,而發揮心血管保護的功能。
辣椒相關驗方
1、防治禿髮:用辣椒泡白酒,日擦數次禿髮部位,可促進毛髮再生;
2、防治凍瘡:剝辣椒皮貼於凍瘡上;
3、治風溼腰腿痛:把等分的辣椒和凡士林,加適量黃酒調成糊狀。用時塗於油紙貼患部,外面用膠布固定,持續兩天,可祛風溼止痛。
吃辣有禁忌
中國人吃辣椒,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辣椒在我國菜系中,被認為是川菜的“靈魂”,是湘菜的“精髓”,是贛菜的“天使”。“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高唱秦腔,調一碗粘面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囔。”這是遍傳於陝西的一首順口溜,活脫脫地道出了陝西人的生活習性。“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愛吃辣椒成為很多人的飲食習慣,毛澤東也曾幽默地說“不吃辣椒不革命”。但吃辣椒亦是有禁忌的。
1、辣椒辛熱,過食可使體內溼從熱化,因此陰虛、溼熱和實熱的患者要少吃;
2、過多的辣椒素刺激性較大,因此患有胃炎、胃潰瘍、食管炎、膽囊炎、膽石症、慢性胰腺炎、痔瘡、痤瘡、紅眼病、角膜炎等的病人要忌食辣椒,從中醫角度講易上火,而加重病情;
3、辣椒素是通過腎臟排洩,因此腎病患者不宜多食辣椒,反之會引起腎功能改變,甚至出現腎功能衰竭;
4、黃瓜、胡蘿蔔、南瓜均含有VC分解酶,可使辣椒中VC大量破壞,故不宜一起烹飪食用;
綜上所述,雖然辣椒“穿紅著綠,佔據東南西北;統領葷素,貫辣春夏秋冬”,但我們吃的時候亦要適可而止,因人而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