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營養學告訴我們,人體活動的能量主要來自於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人體結構和功能則主要依靠蛋白質,而蛋白質則是人體利用食物中的氨基酸合成的。此外,人體還需要很微量但又至關重要的礦物質、維生素才能維持正常運轉。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每天吃飯,從食物中攝取。由於對食品安全的擔心,不少人,包括有組織的商家和研究機構都設想用提純的營養素替代一日三餐的食物,甚至乾脆不用進食。只要從靜脈輸入各種營養素就行,從技術上而言,只不過需要靜脈穿刺或深靜脈置管,這也不是什麼難事。在臨床上對於消化道不能耐受食物或營養素的病人而言,通過靜脈輸入營養液,已經實行許多年了。
理論上看起來只吃純營養素或者純靜脈輸入營養素似乎是沒有問題的,只要大家能夠忘記曾經的美味和抵禦美食的誘惑。但這個看起來沒問題的理論卻忽視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的利益,那就是生活在食物鏈底層的,在人類臭氣熏天的大腸中討生活的腸道菌群。這些菌群從出生就開始陪伴我們,一直到老。胎兒腸道內是沒有細菌的,出生後經過母親的產道,產道的細菌被嬰兒吞入,就成為第一批腸道菌群。出生後經過哺乳,和周圍環境接觸,接納更多的菌群。在嬰兒前三個月免疫系統對一切接觸的東西都預設為自身的時候,這些細菌就定植下來,在這裡繁衍生息,一直到成人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腸道菌群能久居腸道,不會被清除掉,是因為免疫系統對它們耐受,不會啟動炎症反應消滅它們。而更重要的是,它們對我們的健康有益。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有些依靠人體自身無法消化,細菌中卻存在能消化這些物質的酶,能給人體提供額外的能量。也許在溫飽社會這些能量無足輕重,反而不利於減肥,但如果是在饑荒年代,這些能量就不是額外的,而是決定生死了。沒有腸道細菌,維生素B和K的獲取也會很成問題。同時腸道菌群還構成一道防衛其他外來細菌的屏障。如果是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的病人,腸道菌群遭到破壞,一些平時不可能興風作浪的病菌都可以造成嚴重感染。
腸道菌群之所以有益於人體,當然不是因為它們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而是因為它們也是受益者。食物消化吸收之後剩下的殘渣,還有腸道每天死亡的大量細胞,貌似對人體毫無用處,卻是細菌的美味。儘管人對自己的腸道都瞧不起,經常用下水道來比喻,但卻是腸道細菌的鐵飯碗。比起殺人不見血的某些同行來,比如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等,腸道正常菌群看起來貪安逸,沒激情,但它們因為和人體的成功合作,享受著安居樂業,生息不止的生活。
回到開頭的假設,假如人們每天只吃營養素,同時假設這些純的營養素合格到全部在胃和小腸就被吸收,不會有任何殘留到達大腸,那麼本來需要大量食物殘渣才能生存的腸道菌群就會發生饑荒。有些細菌是直接餓死,有些則像拜金女拒絕為低收入丈夫生育一樣,轉成不活動的芽孢狀態。在開始的幾天內,人會感覺非常不舒服,比如頭痛、噁心嘔吐、心慌等。這是因為大量腸道細菌死亡,菌體的內毒素釋放被吸收導致的。也不是所有細菌都會死亡,正常情況下各種細菌保持的比例是互相鬥爭廝殺的結果,當有些細菌餓死的時候,另外有些細菌反而因為少了競爭而飛黃騰達,而這種條件下發達起來的細菌對人體往往不會友好。就像本來需要大量苦力的城市突然全部實行機械化,老實的苦力會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餓死,而有些苦力則只好改行當強盜。
所以,吃純營養素或靜脈營養看似高精尖,但卻不適合我們的人體。就像把烏托邦的社會模式硬搬到一個人人都為溫飽奔波,時時會有內憂外患的國家一樣。人類和細菌的相互利用不是為了演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是一個長期進化的結果,不如此不行。
如果我們不用顧忌細菌怎麼樣?雖然它們和人類共存了百萬年,但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事實上,即便醫學上將之命名為腸道正常菌群,裡面也不乏趁人體虛弱或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時,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傢伙。假設,只能是假設,真有這樣的未來,世界上沒有細菌了,是否就可以不用吃飯了呢?恐怕還是不行,因為,人類自身的身體難以接受這麼巨大的變革。
人體消化食物依靠的是消化道分泌的大量液體,這些液體有些是強酸,有些是鹼性,裡面含有各種消化酶。人在進食時,甚至是準備進食的時候,消化液會大量分泌。即便不進食,消化液也會持續少量分泌。我們的消化道本質上來說,和我們所吃的食物沒什麼不同,都是由生物大分子構成,能夠消化食物的消化液同樣也能夠消化我們自身的組織。正常情況下,消化液被用來消化食物,同時消化道內表面還分泌很多粘液保護自己。如果沒有足夠量的食物來“中和”消化液,同時粘液生成減少,消化液就會損傷我們自身的消化道,尤其是對已經有損傷的消化道。飢餓會加重消化性潰瘍的病情,消化性潰瘍出血病人,過去會不讓病人吃飯,但如今人們已經發現,儘早開始進食反而有利於潰瘍的癒合。
除了消化液,我們的肝臟還會分泌大量膽汁,幫助對脂肪的吸收。而肝臟分泌膽汁是完全的計劃經濟,根本不管市場需要多少,每天固定就分泌那麼多。即便不需要,甚至膽汁輸出的通道被堵塞了,也還會繼續分泌。臨時不用的,暫時儲存在膽囊裡,當需要時,胃腸道的細胞會通過分泌膽囊收縮素,通知膽囊輸出膽汁。如果一直不進食,膽汁就一直儲存下去,膽囊的容量很有限,因此只能把膽汁濃縮,當超過濃縮極限的時候膽結石就形成了。所以,那些為了減肥控制飲食的人中,膽結石發病率明顯偏高。
總之,雖然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各種純營養素的製品,甚至有不需要經口直接注射到血液裡的靜脈營養素,但不管是從經濟角度,還是健康角度,我們都該繼續吃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