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曹音

  假期尾聲,熊孩子熬夜趕作業的場景,是不是歷歷在目?每個開學前都要經歷一個狂躁的夜晚,少不了一頓老生常談的數落與教育。

  其實,別說孩子,大人也一樣。你是否曾經信誓旦旦要強身美體,辦了張健身卡卻一個月去不了兩次?你是否有過總是把任務一拖再拖,給自己找了很多理由,直到最後期限臨近加班加點甚至熬夜才能勉強完成?你是否有很多積極的想法與願景,比如學一門語言或是學一個樂器,而它們永遠只是個想法,還沒進入正式準備階段就被放棄了?你是否常常直到聖誕前一天或是當天才去給孩子或是女朋友買禮物?你是否常對自己說,我目前做的不夠好是因為不夠努力而不是不聰明?

  為什麼那個理想的自我,那個能把一切事宜妥善安排並完美執行的自己從未曾出現?為什麼邁出第一步總是那麼艱難和沉重?

  拖延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想要延遲痛苦。拖拉的人喜歡不斷找消遣的事兒,比如檢視電子郵件,玩會兒遊戲放鬆一下,睡一會兒恢復精力,收拾整理房間或電腦,這樣的事情成為他們調節情緒,延遲痛苦,迴避失敗的途徑。

  你可能會對自己說:我要萬事俱備才能去做某件事。我要洗了澡,洗好衣服,書桌收拾乾淨了才能開始工作;我要回完郵件才能進入狀態,我要等孩子睡著了才能安心工作,一氣呵成。其實永遠沒有狀態完美的時刻,你隨時可以開始。要知道一點錯誤都不犯,一點瑕疵都沒有的“萬事俱備”狀態是根本不存在的,你或許只是在尋找一個延遲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理由。

  拖延也可能是一種反抗的形式,要注意這種源於抵制與敵意的拖延。比如:這個老師上課水平太差了,所以我不高興做他佈置的作業。在家庭環境中,有的父母習慣於催促孩子,快起床,快吃飯,快上學,快寫作業,快睡覺!長此以往,這些本應屬於孩子自己的責任被家長替代執行了,容易讓孩子喪失主動性,變得拖沓而消極被動。有時孩子想要有自己的意志,會誤將與家長指令相反的概念當做是自己的意願,於是在家做什麼都慢吞吞,但在學校卻一切正常。潛意識可能是:你們著急也沒用,你催我也沒有用,我準備好了自然會開始做。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不完成作業或是不規律生活,受害的是自己;此外,家長要信任自己的孩子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將自主的權利還給孩子。

  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當“拖延”愈發嚴重時,會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並可能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需要予以重視,及時就醫。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