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康復中心 主任醫師 王雙燕

  臨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靜脈麻醉和複合麻醉。全身麻醉的實施主要可分為麻醉前處理、麻醉誘導、麻醉維持和麻醉恢復等幾個步驟。

  1.吸入麻醉

  (1)吸入麻醉是指揮發性麻醉藥或麻醉氣體由麻醉機經呼吸系統吸收入血,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應用最早的麻醉方法,乙醚是廣為知曉的吸入麻醉劑,但是由於其不穩定和易燃易爆等特性,現代手術室內多需要電刀等裝置,由此乙醚可能導致爆炸,現在臨床已棄用。吸入麻醉已經發展成為實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藥在體內代謝、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從肺排出體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根據呼吸氣體與空氣接觸方式、重複吸入程度以及有無二氧化碳吸收裝置,吸入麻醉可以分為開放法、半開放法、半緊閉法及緊閉法四種。按照新鮮氣流量的大小分為低流量麻醉、最低流量麻醉和緊閉迴路麻醉。

  (2)吸入全麻的實施①麻醉前處理主要包括患者身體與心理的準備,麻醉前評估、麻醉方法的選擇、及相應裝置的準備和檢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藥。此外還應根據吸入麻醉誘導本身特點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及呼吸道上的準備。②誘導分為濃度遞增慢誘導法和高濃度快誘導法。單純的吸入麻醉誘導適用於不宜用靜脈麻醉及不易保持靜脈開放的小兒、困難氣道和喉罩插管等,對嗜酒者、體格強壯者不宜採用。慢誘導法是用左手將面罩固定於患者的口鼻部,右手輕握氣囊,吸氧去氮後開啟揮發罐開始予以低濃度的吸入麻醉藥。麻醉藥的選擇以氟烷為最佳,也可選用其他吸入性麻醉藥。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氣導管,以維持呼吸道通常,同時檢測患者對刺激的反應,如果反應消失,可通知手術醫生準備手術。麻醉開始後靜脈擴張,應儘可能早的建立靜脈通道。這種濃度遞增的慢誘導方法可以使麻醉誘導較平穩,但誘導時間的延長增加了興奮期出現意外的可能,患者也容易產生不配合的情況。

  高濃度快誘導法是先用面罩吸純氧6L/min去氮3分鐘,然後吸入高濃度麻醉藥,讓患者深呼吸多次意識消失後改吸中等濃度麻醉藥,直至外科麻醉期。可行氣管插管,實施輔助或控制呼吸。

  在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會詢問吸入誘導是否像影視作品中紗布捂住口鼻導致意識消失那樣,其實臨床應用的吸入麻醉劑不會那麼快起效,而且需要專用的密閉儀器才能儲存,在開放的環境中易揮發。③維持麻醉誘導完成後即進入麻醉的維持階段。此期間應滿足手術要求,維持患者無痛,無意識,肌肉鬆弛及器官功能正常,應激反應得到抑制,水、電解質及酸鹼保持平衡,血液丟失得到及時補充。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維持麻醉的主要方法。術中應根據手術特點,術前用藥情況以及患者對麻醉和手術刺激的反應來調節麻醉深度。在不改變患者的分鐘通氣量時,改變麻醉深度主要是通過調節揮發罐開啟濃度和增加新鮮氣流量來實現。吸入麻醉藥本身能產生微弱的肌鬆作用,為了獲得滿足重大手術的完善肌鬆,往往需要靜脈給予肌鬆劑,以避免為增強肌鬆作用而單純增加吸入濃度引起的迴圈抑制。揮發性麻醉藥可明顯增強非去極化肌鬆藥的神經阻滯作用,二者合用時可以減少肌鬆藥的用量。④甦醒及恢復吸入麻醉患者的甦醒過程與誘導過程相反,可以看作是吸入麻醉藥的洗出過程。由於迴路內氣體的低流量,無法迅速把麻醉藥洗出,因此在手術結束時應比高流量麻醉更早關閉揮發罐。整個手術操作結束後,用高流量純氧來快速沖洗患者及迴路裡的殘餘麻醉藥。當肺泡內吸入麻醉藥濃度降到0.4MAC(最低肺泡氣有效濃度)時,約95%的患者能夠按醫生指令睜眼。吸入麻醉藥洗出越乾淨越有利於甦醒過程的平穩和患者的恢復,過多的殘餘不僅可能導致患者煩躁、嘔吐,甚至抑制清醒狀況和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藥時,靜脈可給予一定的止痛藥來增加患者對氣管導管的耐受,以有利於吸入藥的儘早排出,同時還可減輕拔管時的應激反應。

  2.靜脈麻醉

  (1)靜脈全身麻醉是指將一種或幾種藥物經靜脈注入,通過血液迴圈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給藥方式的不同,靜脈麻醉可分為單次給藥法、分次給藥法和持續給藥法。由於受到自身一些侷限性的影響,靜脈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臨床藥理學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新的強效、短效靜脈麻醉藥的開發以及計算機化的靜脈自動給藥系統的問世,使靜脈麻醉得到極大的改善和發展。

  根據給藥方式的不同,靜脈麻醉可分為單次注入、分次注入、連續注入和靶控輸注(TCI)。

  (2)靜脈全麻的實施①麻醉前處理與其他全身麻醉相同,主要包括患者身體與心理的準備,麻醉前評估、麻醉方法的選擇、及相應裝置的準備和檢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藥。②麻醉誘導靜脈麻醉誘導更為舒適,適合多數常規麻醉情況(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這特別適合需要快速誘導的患者。可以利用單次靜脈注射麻醉藥物來實現,也可利用TCI技術來完成靜脈麻醉的誘導。在手術麻醉所產生的各種刺激中,氣管插管要高於普通的外科手術,因而麻醉誘導所需要的血藥濃度可能會大於術中麻醉維持所需的血藥濃度。靜注的首劑量可以根據負荷劑量公式CTVd峰效應計算,同時還應兼顧患者的實際情況。麻醉醫生還應熟悉所用藥物的峰效時間,這對於麻醉誘導非常重要。利用TCI技術實施靜脈誘導時應注意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靶濃度。誘導時患者意識消失所需時間隨著所選擇的靶濃度的增高而減少。

  利用靜脈麻醉來實施麻醉誘導時還應注意到靜脈麻醉本身的一些特點。首先應強調個體化原則。藥物的選擇和劑量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如體重、年齡、迴圈狀況、術前用藥等。其次,對於老年患者或迴圈時間較慢的患者(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心血管疾病等)用藥量應減少,且注射應緩慢速度,同時密切監測心血管系統的變化。最後,誘導時一些麻醉藥的注射可能會引起區域性疼痛,術前或誘導前給予阿片類藥或所注射的靜脈全麻藥裡混入利多卡因可以減少疼痛的發生。③麻醉維持利用麻醉藥靜脈連續滴入或泵入來維持患者的麻醉,需要包括兩方面的劑量,即從中央室消除的藥物劑量,加上向外周室轉運的藥物劑量。根據手術刺激強度及每個患者具體情況來調節靜脈麻醉藥的輸注速率,也可以提供相對合理的麻醉維持血藥濃度。利用TCI技術,通過靶濃度的設定,可以更加精確和方便的達到上述目的。但應注意,由於傷害刺激在術中並非一成不變,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手術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患者的反應等)選擇合適的靶濃度。此外還應強調,預先的主動調節靶濃度以適應即將出現的強刺激比等到出現傷害刺激後才去被動調節其效果要好得多。

  麻醉維持時應強調聯合用藥。完善的麻醉在確保患者生命體徵穩定前提下,至少應該做到的意識消失、鎮痛完全、肌肉鬆弛以及自主神經反射的抑制。為了實現這四個目的,顯然但靠某一類麻醉藥是行不通的,這就需要麻醉藥的聯合使用。完善的靜脈全身麻醉主要涉及到三大類藥:一是靜脈全麻藥,如異丙酚、咪唑安定等,這類藥物可以使患者入睡,意識消失,對手術過程無記憶;二是麻醉性鎮痛藥,如芬太尼、度冷丁等阿片類藥物,可以減少疼痛,抑制應激反應;三是骨骼肌鬆弛藥,如去極化肌鬆藥琥珀膽鹼及非去極化肌鬆藥維庫溴銨、泮庫溴銨等,可以鬆弛肌肉,提供良好的手術視野,但是需要呼吸機控制呼吸。④麻醉恢復靜脈麻醉後,患者甦醒時間與中央室(血漿)麻醉藥的濃度密切相關。對於單次注入的藥物,其血藥濃度的降低主要取決於藥物的分佈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按等效劑量單次注入給藥,恢復快慢的順序為:異丙酚、依託咪酯、硫噴妥鈉、咪唑安定、氯胺酮。對於較長時間持續輸注麻醉藥物,其血藥濃度下降的快慢則不僅取決於分佈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還與其外周室是否遲鈍有關。良好的恢復除了迅速,還應沒有副作用,並尚存足夠的鎮痛作用。異丙酚恢復期副作用最少。氯胺酮及依託咪酯麻醉後,甦醒期常出現躁動,咪唑安定可以較好地減少這些副作用,但使得恢復延遲。氟哌啶可能會增加噩夢的發生率。患者在恢復期出現躁動首先應該排除缺氧、二氧化碳蓄積、傷口痛及肌鬆藥殘餘;如果使用了吸入麻醉藥還應考慮其洗出是否徹底。

  3.複合麻醉

  目前臨床麻醉中都是同時或先後使用幾種不同的麻醉藥物或技術來獲得全身麻醉狀態。這種同時或先後應用兩種以上的全身麻醉藥物或麻醉技術,達到鎮痛、遺忘、肌鬆、自主反射抑制並維持生命體徵穩定的麻醉方法,稱之為平衡麻醉。平衡麻醉強調聯合用藥,聯合用藥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每類藥物的藥理作用,而且還可減少各藥物的用量及副作用。這種方法在提高麻醉質量、保證患者的安全和降低醫療費用等諸多方面都發揮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麻醉理念。

  靜吸複合麻醉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對患者同時或先後實施靜脈全麻技術和吸入全麻技術的麻醉方法稱之為靜脈-吸入複合麻醉技術,簡稱靜吸複合麻醉。其方法多種多樣,如靜脈麻醉誘導,吸入麻醉維持;或吸入麻醉誘導,靜脈麻醉維持;或者靜吸複合誘導,靜吸複合維持。由於靜脈麻醉起效快,誘導平穩,而吸入麻醉易於管理,麻醉深淺易於控制,因此靜脈麻醉誘導後採取吸入麻醉或靜吸複合麻醉維持在臨床麻醉工作中佔主要地位。靜脈麻醉誘導和吸入麻醉維持充分展現了靜脈麻醉與吸入麻醉各自的優點,是麻醉技術向麻醉藝術的昇華。

  除以上三種全身麻醉外,還有基礎麻醉、監護性麻醉等全麻技術,它們的麻醉程度不同,但本質上並無明顯區別。現在臨床上開展的無痛檢查/治療技術越來越多,例如無痛胃鏡,無痛人流等,這其實也是一種全身麻醉技術,給予靜脈麻醉劑(丙泊酚常用)和鎮痛藥物,達到患者入睡和無痛的狀態,但是多為短小操作,大多不需要插管控制呼吸,但是有呼吸抑制、誤吸性肺炎等風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