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任醫師 符煒

  20世紀初,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歷史剛起步,當時手術切除直腸癌主要採用經會陰進行。1892年(Weir 1901年),Maunsel 提出經腹肛拖手術。這些都有較多的併發症及較高的複發率。

  1908年 Miles 提出了經腹會陰直腸切除術(APR),是一大進展,幾經發展,成為低位直腸癌的主流術式。但由於APR造成的永久性結腸造口、泌尿生殖糸統功能不全以及心理社會的影響,保留擴約肌手術又應運而生。許多外科醫生探索了經腹會陰在乙狀結腸切除保留擴約肌或“拖出式”手術,有Babcock、Best、Blair、Dixon、Bacon、Black、Donaldson 及 Localio 等。

  20世紀30年代,二期經會陰切除術成了直腸癌的基本術式。

  1977年蘇聯的 Steichen 和 Ravitch 將吻合器介紹到美國,端端吻合器在腸吻合中開始廣泛應用。隨後 Knight 和 Griffen建立雙吻合器技術,廣泛應用於低位直腸癌的前切除術中。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歷史在不斷髮展,Appleby 提出全盆腔臟器切除術。

  1982年 Heald 提出全直腸繫膜切除術,至今仍無一種絕對理想的術式。國內外醫生仍需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術式。

  1、手術後24~48h內,應密切注意休克的發生及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變化,維持較穩定的血壓及適當的尿量。

  2、持續胃腸減壓,腸蠕動恢復後拔除胃管,開始進半流飲食。

  3、手術後導尿管連線於引流瓶,保留5~7d,拔管前夾閉1~2d,每2~4h開放一次,以鍛鍊膀胱的排尿功能。若手術後2周仍有尿瀦留,應按神經性膀胱功能障礙處理。

  4、會陰部引流管持續負壓吸引,術後5~7d,引流量低於每日5~10ml時即可拔除,拔除時應逐日後退拔出,拔除引流管後切口多能逐漸癒合。若遺留竇道未愈,每天可用溫鹽水坐浴,並用過氧化氫溶液沖洗,以保持創面清潔及引流通暢。若傷口經久不愈,可能因腫瘤區域性復發所致,應將可疑的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明確診斷並予以相應的處理,必要時作擴大的盆腔腫瘤切除術,如TPE。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