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內科 主任醫師 丁元慶

  腦梗死多數屬於中醫中風病範疇。還常見於眩暈、風眩、風痱、風懿等病證。

  一、腦梗塞的分類與臨床分型

  (一)腦梗塞的分類

  常見的腦梗塞包括:動脈硬化血栓性腦梗塞、栓塞性腦梗塞、腔隙性腦梗塞和多發性腦梗塞以及出血性梗死。

  (二)腦梗塞的臨床分型

  2005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提出:由於腦梗死的部位及大小、側支迴圈代償能力、繼發腦水腫等的差異,可有不同的臨床病理型別,其治療有很大區別,這就要求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3~6h內)迅速準確分型。牛津郡社群卒中研究分型(OCSP)不依賴影像學結果,常規CT、MRI尚未能發現病灶時就可根據臨床表現迅速分型,並提示閉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臨床簡單易行,對指導治療、評估預後有重要價值。OCSP臨床分型標準:

  1、完全前迴圈梗死(TACI):表現為三聯徵,即完全大腦中動脈(MCA)綜合徵的表現:大腦較高階神經活動障礙(意識障礙、失語、失算、空間定向力障礙等);同向偏盲;對側三個部位(面、上肢與下肢)較嚴重的運動和(或)感覺障礙。多為MCA近段主幹,少數為頸內動脈虹吸段閉塞引起的大片腦梗死。

  2、部分前迴圈梗死(PACI):有以上三聯徵中的兩個,或只有高階神經活動障礙,或感覺運動缺損較TACI侷限。提示是MCA 遠段主幹、各級分支或ACA

  及分支閉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後迴圈梗死(POCI):表現為各種不同程度的椎-基動脈綜合徵:可表現為同側腦神經癱瘓及對側感覺運動障礙;雙側感覺運動障礙;雙眼協同活動及小腦功能障礙,無長束徵或視野缺損等。為椎-基動脈及分支閉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腦幹、小腦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現為腔隙綜合徵,如純運動性輕偏癱、純感覺性腦卒中、共濟失調性輕偏癱、手笨拙-構音不良綜合徵等。大多是基底節或腦橋小穿通支病變引起的小腔隙灶。

  二、中醫辨證論治

  (一)一般治療

  根據病情給予適當時間的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痰涎壅盛者應吸痰,呼吸道阻塞出現呼吸困難時應行氣管切開,以免引起窒息;出現吞嚥困難或中臟腑昏迷者,視病情可給予鼻飼流質及藥物;尿瀦留或尿失禁時,宜留置尿管,並用1/5000呋喃西林液250ml沖洗膀胱,每日2次;保持大便通暢。

  (二)辨證論治

  臨床以分期為綱,分證為目。以分期、分證綜合治療為基本思路。分期主要根據發病時間與病情輕重。分證則以虛實為綱,邪氣盛為實,精氣不足屬虛;邪實主要責之肝胃,正虛主要在脾腎。腦梗死急性期標實症狀突出,急則治其標,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常用平肝熄風、化痰通腑、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等治療方法。閉、脫二證當分別治以祛邪開竅醒神、固脫、救陰固陽。所謂“內閉外脫”,醒神開竅與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復期及後遺症期,多為虛實夾雜,邪實未清而正虛已現,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陰熄風、益氣活血等法。

  (三)證治分類

  1、痰熱內閉心竅證

  腦梗死神昏、昏憒,鼻鼾痰鳴,項強身熱,躁擾不寧,或頻繁抽搐。舌質紅絳,舌苔褐黃幹膩,脈弦滑數。治法:清熱化痰,醒神開竅。常用方劑:菖蒲鬱金湯加減,配合安宮牛黃丸、紫雪丹。(鼻飼)基本處方:羚羊角粉(衝)2g、鉤藤15g、黃芩15g、天竺黃12g、丹皮10g、石菖蒲12g、鬱金15g、遠志6g、姜竹茹12g、人工牛黃粉(衝)2g。水煎取400ml,鼻飼,每日2-3次。肢體強痙抽搐加全蠍9g、地龍12g;發熱加金銀花30g;便祕加大黃9g。可以配合醒腦靜注射液靜脈滴注。

  2、風火上擾清竅證

  神識恍惚,迷濛,半身不遂。平素多有眩暈、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勢突變,肢體強痙拘急,便幹便祕,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而幹,脈弦滑大數。治法:清肝瀉火,熄風鎮痙,開竅醒神。常用方劑: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基本處方:羚羊角粉(衝)2g、鉤藤15g、梔子15g、地龍12g、丹皮12g、大黃6g、鬱金15g、石菖蒲12g、懷牛膝18g、珍珠粉(衝)3g。水煎取400ml,口服或鼻飼,每日2-3次。痰鳴加天竺黃12g、鮮竹瀝30ml;嘔吐加黃連6g、竹茹15g;發熱加金銀花30g、黃芩15g。可以配合醒腦靜注射液等靜脈滴注。

  3、痰溼蒙塞心竅證

  腦梗死神昏,半身不遂。肢體鬆懈癱軟不溫,甚則四肢逆冷,面白脣暗,痰涎壅盛。舌質暗淡,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治法:溫陽益氣,滌痰開竅醒神,佐以活血通脈。常用方劑:滌痰湯、參附湯。基本處方:半夏9g、天南星12g、桃仁9g、石菖蒲12g、白朮30g、人蔘12g、茯苓18g。水煎取400ml,鼻飼,每日2-3次。肢體鬆懈癱軟加巴戟天18g、杜仲18g、淫羊藿15g;四肢厥冷加細辛6g、熟附子12g。可以鼻飼蘇合香丸。

  4、元氣敗脫,心神散亂證

  突然神昏,昏憒,肢體癱軟。手撒肢冷,汗多,重則周身溼冷,二便自遺。舌瘦,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緩、沉微。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常用方劑:參附湯,生脈散、獨蔘湯。常用藥物:人蔘12g、附子9g、麥冬30g、五味子12g、山茱萸30g、龍骨30g、牡蠣30g。水煎取400ml,鼻飼,每日2-3次。益氣固脫:吉林參、五味子、麥冬、生龍齒。回陽救逆:熟附子。本型多為危重症候,多以靜脈推注或靜脈滴注,常用參附註射液、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人蔘注射液等救治。

  5、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 腦梗死後症見眩暈頭痛,面熱耳赤,口苦咽乾,心煩易怒,尿赤便幹。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

  脈弦有力。治法:清熱瀉火,平肝熄風,佐以活血通絡。常用方劑:羚角鉤藤湯或鎮肝熄風湯等。基本處方:羚羊角粉(衝)2g、鉤藤15g、梔子12g、菊花20g、白芍30g,丹皮10g、地龍12g、懷牛膝18g、鮮竹瀝90ml(分3次兌入)。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或鼻飼。頭痛、嘔吐可用石決明30g,加龍膽草6g、綿茵陳15g、姜竹茹15g;咳嗽痰多加天竺黃12g;發熱者加青蒿30g、黃芩15g。

  6、風痰瘀血,痺阻脈絡證

  腦梗死後症見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滑。治法:熄風滌痰,活血通絡。常用方劑:半夏白朮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等。基本處方:天麻15g、白朮30g、半夏9g、天南星6g、丹蔘20g、當歸12g、桃仁12g、紅花9g、桂枝9g、川芎9g。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或鼻飼。肢體拘急加全蠍9g或蜈蚣3條、白芍30g;言謇語澀或失語加石菖蒲12g、鬱金12g;氣虛加黨蔘30g、黃芪30g。可以選用三七製劑等口服或靜脈注射。

  7、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

  腦梗死後症見腹脹便祕,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治法:通腑瀉熱,滌痰醒神,熄風通絡。常用方劑:大黃栝樓湯加減。基本處方:大黃9g、芒硝6g、栝樓30g、羚羊角粉(衝)2g、鉤藤15g、地龍12g、天竺黃12g、鮮竹瀝(兌)60ml、竹茹18g、膽南星6g。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直至大便通暢,舌苔變薄;同時注意防止傷陰。便幹舌燥,加生地、玄蔘;腹脹甚者加枳實、厚朴;可選用三七或銀杏葉製劑。

  8、氣虛血瘀證

  腦梗死後症見面白或萎黃,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治法:補益氣血,活血通絡。常用方劑:補陽還五湯加減。基本處方:黃芪45-90g、當歸12g、川芎9g、丹蔘20g、地龍12g、紅花12g、懷牛膝18g、葛根15g。水煎取400ml,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患肢弛緩無力者加桂枝12g、炮附子6-9g、杜仲18g;言謇或失語加石菖蒲12g、遠志9g;氣短、納差加人蔘9g。

  9、陰虛風動證

  腦梗死後症見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治法:育陰潛陽,養肝熄風,活血通絡。常用方劑:滋營養液膏。基本處方:麥門冬30g、女貞子20g、旱蓮草15g、黑芝麻30g、菊花15g、枸杞子20g、當歸15g、石斛15g、白芍20g、熟地黃24g、沙苑子30g、阿膠(烊化)10g、太子參30g、丹蔘15g。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或鼻飼。煩躁失眠加酸棗仁20g;耳鳴加山茱萸15g;手足灼熱加丹皮15g、麥冬30g。也可選用脈絡寧注射液等。

  (四)其他治療 可以選擇鍼灸、推拿與康復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